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潜山市烈士陵园内,有一座人物塑像和几段简短的介绍文字,却记录着一个令人动容的名字——“新四军母亲”陈桂珍。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何会有着这一光荣称号,背后又藏着一段怎样动人而壮烈的往事?
陈桂珍出生于1903年,是原潜山县官庄镇后冲人。1941年春,新四军挺进团驻桐城、舒城一带。陈桂珍家位于新四军进出的交通要道,因此成了新四军的落脚点。陈桂珍不辞劳苦为游击队传递情报、信件,站岗放哨,收藏军械。自1941年起,她九年如一日,先后收养的新四军、解放军伤病员人数达百人之多,一直无偿为伤病员提供吃、喝、住、用,为了给伤病员购买药品和粮食,甚至卖掉了家里仅有的一条耕牛。
1948年5月15日,国民党“还乡队”到陈桂珍家进行搜捕。在让丈夫背着5名解放军伤员安全转移后,陈桂珍身遭毒打,一病不起,于1949年3月12日去世。1949年,潜山县人民政府追授她“新四军母亲”的光荣称号。
潜山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是安徽乃至大别山区重要的红色发祥地之一;是安徽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党的活动的先行区,将革命火种传遍皖南;是武汉保卫战外围的重要战场、新四军游击队活动的重要区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目的地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重要后方基地。
在中国革命史的各个阶段,潜山都涌现出了一批批可歌可泣的英烈人物,一个世纪以来,全县阵亡将士3000余人,其中有据可查的有姓名烈士900余人。数据显示,潜山现存革命遗址335处,重要遗址遗迹32处,位居皖西各县前列。
在烈士事迹陈列馆内,张春燕卖粮换枪的故事同样令记者印象深刻。
1938年夏,林维先等率领新四军四支队特务营进驻怀宁县王家河镇(今属潜山),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发动群众创建敌后游击根据地。11月,四支队司令部任命张春燕为四支队直属游击大队大队长,正式创建游击大队。张春燕为给游击队伍增加武器装备,未与父亲商量就卖出自家稻谷,获款2000元用于购买枪支弹药。
弘扬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潜山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8年,集中安葬了166名烈士,主要烈士纪念设施有纪念碑、悼念广场、人物雕塑、反映潜山土地革命时期六次农民起义的浮雕墙、烈士英名墙、纪念亭、红源潜山革命历史陈列展、潜山烈士事迹陈列馆等,是“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仅从2024年至今,就有9万多人次前来参观。
在出口处的留言墙上,许多孩子用稚嫩的笔迹书写了对先烈的敬仰之情。其中来自黄泥中心小学603班的学生是这样写的,“敬爱的烈士们,你们为新中国成立,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不畏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记者 苏艺 刘职伟)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