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花鼓声中新东岳

发布时间:2025-08-29 10:29:38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河南光山县东岳村,说起杨长太是无人不知。在短短的三年里,他从一名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再到党支部书记,完成了“三级跳”。他开办了家庭农场,带着50户村民一起致富过上好日子。

东岳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已有600余年历史。自宋代以来,以花鼓戏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在这里广为流传,有“花鼓之源,古坊东岳”的美称。如今东岳村正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越走越宽阔。

老杨的“三级跳”

位于大别山腹地西北麓的东岳村,隶属河南省光山县。十多年前,这里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2000多人,1/4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杨长太也是其中之一。“我在2014年成了贫困户,看到村里其他贫困户大多是老人或残疾人,我去开会都是坐在后排,不敢抬头。”杨长太告诉记者。

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杨长太在村“两委”和驻村干部帮扶下,找准产业发展路径。短短一年时间,杨长太的苗木花卉实现营收15万元,不仅还清外债,还成为当地的“脱贫之星”。

2015年8月,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杨长太成立了 “四方景家庭农场”,经营项目从单一的苗木花卉,扩展到有机水稻、水产养殖、无公害蔬菜、有机茶叶、稻虾共作和林下养鸡等多个领域。

2017年,信阳市探索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经上级组织部门批准,四方景家庭农场成立了党支部,杨长太担任党支部书记。自此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老杨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再到党支部书记,完成了“三级跳”,他也成了村里的名人。

自己富不算富,带动周围人一起致富才是真的富。杨长太的农场带动了50户群众增收,他还联合县内10家农场搞起了家庭农场联盟,将包括绿色大米、土鸡蛋、黑猪腊肉、土蜂蜜、咸麻鸭蛋等“光山十宝”进行包装提升,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到全国各地,把乡亲们自家种出的优质农林特产卖出了好价钱。“靠着电商销售当地农产品,我一年能给乡亲们发130多万元的工资。”

“你看我们把种的大米做成小包装,让游客随手就能买走,其他产品也是这样包装,便于游客购买携带,这就是‘后备箱’经济。”说起自己的生意经,杨长太滔滔不绝,满是自豪。

“村理人”的“致富经”

2022年7月,光山县成为河南省首批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县,东岳村引入杭州余粮乡创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专业团队参与策划开发。

在乡创运营中心的展示大厅里,余粮乡创驻东岳村运营总监邱晓伟拿着一瓶蓝莓饮料介绍说,当地种植的蓝莓,每个能有一元硬币大小,因此他们也给产品取名为“好大颗”。一颗小小的蓝莓,可以变化成鲜果蓝莓礼盒、鲜榨蓝莓汁、蓝莓咖啡、蓝莓糍粑等特色产品,村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陈的心肝’是红茶的牌子,‘有盐在先’是手工面条牌子,当地的农产品经过我们乡创团队的包装,不仅附加值提升了,销量也上去了。”邱晓伟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产品。在她看来,要以文化创意为引擎,带动创新要素进入乡村,推动乡村实现整体性创新发展。

村里废弃的茶厂被改造为“冷酷火锅店+咖啡厅”,荒坡地变身成露营地,传统民居升级为特色民宿,东岳村以 “村集体+企业+村民” 的合作模式,盘活闲置资产,带动村民增收。团队还开设共富工坊培训班,手把手教村民熟悉电商销售、潮流款样,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增收。

花鼓唱响“富民曲”

光山花鼓戏由豫南地区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戏曲剧种,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并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国家级非遗花鼓戏的传承地,东岳村享誉全国,有“花鼓之源,古坊东岳”的美称。

1953年,光山花鼓戏《夫妻观灯》参加中南大区汇演并被评为优秀剧目。随后到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受到当时在场观看的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表扬。

“复兴路上同追梦,神州处处艳阳天……”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信阳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考察,传承人张秀芳和丈夫就将这出新编花鼓戏唱给了总书记听。

近年来,东岳村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新建成花鼓戏传承中心、古坊一条街。目前,东岳村不仅有2个花鼓戏班,还有3个皮影戏班、6个地灯戏班、1支大鼓曲艺队,以及13支狮舞、龙舞、旱船舞、花挑舞等民间花会表演队,年演出180余场,还利用各种节假日,将特色表演搬进景区,更好地传承非遗,实现富民增收。光山花鼓戏,这一延续了数百年的民间小戏,正在传承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也在光山人的口中唱得越来越有滋味。

(记者 苏艺 刘职伟)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