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河南省光山县文殊乡花山村,有一条97级台阶的山路。每天清晨,一位耄耋老人都会踏着这些台阶缓缓而上,清扫落叶,擦拭墓碑,在红军烈士墓前深深鞠躬。
老人名叫王茂贵,是一位抗美援朝的退役老兵,自从1968年复员回乡发现这些无名红军烈士墓起,他便许下承诺要终身守护这些英烈。五十六年如一日,他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他用近60年的坚守,为九位红军烈士筑起了一道永恒的记忆丰碑,他也曾因此荣登“中国好人榜”。
花山寨会议,长征决策的关键地
时光追溯到90年前,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击溃国民党军追击后,决定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第十四次常委会议,史称“花山寨会议”。
在一间普通的土坯房里,徐宝珊、吴焕先、徐海东、郑位三、戴季英等红军高级将领围坐在一起,他们依据中央文件精神及周恩来的指示,决定率领红25军立即实行战略转移,开启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并留下一部分武装再组建红28军,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行动中,红25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为旗帜,1935年9月,红25军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光荣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北上先锋”使命,这支队伍一共走出了97位将领,其中便包括世人熟知的徐海东、韩先楚、刘震、刘华清等著名将领。
光山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如今,花山寨会议旧址已是绿树繁茂,徐宝珊、吴焕先、徐海东等红军将领旧居群、红军墓、红军井等散落分布,印证了红军发展的历史脉络,传颂着催人泪下的红色故事。花山寨会议旧址现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史宣传教育基地,是党员干部群众重走红军路、追忆当年红军战斗历程的体验地。
无名烈士墓,鲜血染就的革命丰碑
在花山寨会议旧址附近有一条山路,沿着97级台阶走上去,一处红军烈士墓就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条山路,今年89岁的老人王茂贵已经走了整整58年。
王茂贵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役老兵,1968年,王茂贵发现花山寨会议旧址的山岗上有9块烈士墓碑,埋葬在这里的烈士除了姚志修、胡柱先、匡占华外,其他墓碑上均写着“无名烈士墓”。老人了解到,烈士们多数是在斛山寨战斗中牺牲,主要来自红军游击队和红二十五军。
长眠于此的英烈,让他想起了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们,“这些烈士年纪轻轻就为革命牺牲了,大部分都只有二十多岁,作为一个老兵,守护烈士墓是我的义务。”
从1968年开始,无论多忙,王茂贵都坚持打扫旧址、清扫墓地。春夏季节,杂草疯长、灌木丛生,他不知道用坏了多少把柴刀;秋冬季节,落叶纷飞、寒风呼啸,他不知道更换了多少把扫帚……
起初,王茂贵独自守护了9年,后来妻子也搬过来陪他,他们在墓地旁盖了个小屋,日夜相伴。从青葱岁月到耄耋之年,王茂贵用一生去守护的不仅仅是革命烈士的英魂,更是红军将士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
陵园管理处统计显示:56年,20440天,56000多次鞠躬——这些数字刻录着一位老兵最朴素的忠诚。
世代守英魂 老人要把这份责任传给子孙
花山寨会议旧址现已成为红色教育热土,每天都有不少人前来缅怀先烈,王茂贵老人的守墓故事和精神也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每当天南海北的参观者到来,王茂贵都会不顾高龄、不要报酬,主动当起义务讲解员。他结合自己抗美援朝的经历,用最朴实的语言,向年轻一代讲述那段艰苦卓绝岁月里的英雄故事。
虽然已经89岁高龄,但面对记者采访,老人仍然语句铿锵。“没有花山寨会议,就没有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没有花山寨会议,就没有红二十五军的北上抗日;没有花山寨会议,就没有红二十八军的重建和壮大。所以说啊,没有共和国的将士们,哪来现在的幸福生活?”
如今年事已高,老人的最大心愿就是把守护烈士英灵的重任一代一代传下去。“我已经89岁了,不知道哪一天会‘走’。”王茂贵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孙子、两个重孙,希望他们能把烈士墓继续守下去,而且要守好。“当年,是先烈们为我们打下了江山,现在有这么好的幸福生活,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
从“红军山”俯瞰花山村,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民居绿树掩映,满山遍野的油茶、茶叶等为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而这条97级台阶的山路,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承着牺牲与奉献,记录着一位老兵五十六载不变的初心。
(记者 苏艺 刘职伟)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