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中安观察|淮水安澜,何以新生?

发布时间:2025-09-01 14:29:54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破晓时分,第一缕曙光掠过淮河水面。在蚌埠“靓淮河”工程亲水平台上,70岁的陈老先生缓缓起势,太极拳招式如行云流水。他身后,500米宽的淮河主航道波光粼粼,一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正破晓前行。300多公里外,江苏滨海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地已是一片沸腾,焊花飞溅中,工人们喊着号子安装海口枢纽新北闸的钢筋。

从皖北到黄海,1200公里行程,5天深入走访皖、豫、苏三省五市,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记者见证了一条流淌着75年治淮史诗的大河,正以波澜壮阔的姿态,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淮河治理:安澜之变的世纪工程

站在阜南王家坝闸上,13孔闸门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75年的沧桑巨变。王家坝闸管理处主任郭俊军的讲述带着历史的回响:“16次开闸蓄洪,累计蓄洪量75亿立方米。每一次开闸,都是上游为下游的牺牲,更是人水关系从对抗到对话的深刻转变。”

控制室的电子屏上,实时数据不断跳动,见证着治淮工程从人防到技防的现代化进程。这座“千里淮河第一闸”已实现自动化控制,但依然保持24小时人工值守,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融。

治淮始于1950年那个多雨的夏天。淮河爆发特大洪水后,新中国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5年来,国家投入近万亿元,建成水库6300余座、堤防6.3万公里、水闸2.2万座,基本建立了防洪减灾除涝体系。

在蚌埠,“靓淮河”工程将枯水季不足200米的主河道拓宽至500米,年净化污水912.5万吨。如今的淮河,干支流水质持续改善,淮河蚌埠闸上、沫河口国控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及以上,实现了从“忧患河”到“幸福河”的华丽转身。

安徽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水旱灾害防御办公室副主任汤黎明指着庞大的工程设施介绍:“临淮岗工程是淮河中游最大的防洪控制性工程,其战略意义相当于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工程使正阳关以下主要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由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在江苏滨海,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全力推进。盐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仓基俊展开工程图纸:“工程将使洪泽湖防洪标准由100年一遇提高至300年一遇,设计流量从2270立方米/秒提升至7000立方米/秒,为淮河下游2000万群众、3000万亩农田提供坚实保障。”

75年治淮,不仅改变了淮河的水文特征,更重塑了人与水的关系。从对抗到对话,从治水到智水,淮河治理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产业振兴:黄金水道的经济蝶变

淮滨中心港的清晨,五艘千吨级货轮正在同时装卸集装箱。信阳市淮河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明明指着繁忙的码头介绍:“这里是河南到达沿江沿海最快捷的港口,4000吨级船舶可常年通航。”2024年该港集装箱吞吐量达50456标箱,同比增长65.62%,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港口的货种已从传统的铁矿、黄砂扩展到户外家居、汽车配件等高附加值产品。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显著,投入50余辆新能源货车,配套建设充电设施,单程运输成本相比传统柴油车降低近60%。港口还配备岸电系统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装置,有效保护淮河生态环境。

淮滨造船产业带机器轰鸣,焊花飞溅。临港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工会主席王威自豪地说:“我们享有内河航运'十船三淮滨'的美誉,现有船舶生产企业8家,相关配套企业23家,带动就业1.5万余人,年产值40亿元以上。”2025年一季度生产船舶163艘,其中6500吨级大船1艘,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9%。

霍邱县淮美奇工艺品有限公司展厅内,柳编工艺品琳琅满目。总经理潘同利拿起一个精美的柳编花篮介绍:“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13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公司完成销售4950万元,出口380万美元。柳编产业覆盖沿淮20多个乡镇,带动10余万巧匠增收致富,真正实现了“编出楼房,编来新娘”的美好愿景。

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车间里,“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挣百十元”的横幅格外醒目。工人郑继影一边操作缝纫机一边说:“时间灵活,方便照顾孩子,一个月平均五六千元。”这家从2015年成立的小作坊已发展成为年产值近4000万元的规模企业,产品远销欧盟、东南亚。

产业版图持续拓展。蚌埠临港产业园聚焦电子信息等三大产业,集聚50余家企业;蚌埠“中国传感谷”已集聚重点企业23家,形成完整的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体系。

淮河产业带的崛起,正是依托黄金水道优势,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生动实践。

惠泽民生:永续安居的时代答卷

霍邱县王截流保庄圩安置点,村民张国华正在新居里安装窗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住在行蓄洪区里,水来搬家、水退修房,现在再也不用过那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了!”他的话道出了千万淮河儿女的心声。

霍邱县淮河行蓄洪区居民安全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黄友志介绍:“全县正在通过新建保庄圩就地保护和迁入安置2.99万户9.22万人,总投资超百亿元。”新建的保庄圩内,道路宽阔,绿树成荫,学校、卫生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老人们在新居前闲聊,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

在阜南县王家坝镇淮上社区,2003年建成的保庄圩内,1775户8834人过上了安稳生活。社区书记乔纪同说:“过去环境脏乱,道路拥挤,现在规划了产业区、生活区、商业区,一体化改造,大家都说好多了。”2024年,社区收入37万余元,主要通过闲置土地租赁、小区门面房租赁等方式,实现了自我造血功能。

西田坡庄台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已然焕然一新。庄台大力发展旅游业,新建农产品展销中心暨游客服务中心,售卖近40种阜南特色农副产品。庄台还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年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实现了从“落后庄台”到“网红打卡地”的美丽蜕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寒暑假提供免费的儿童托管班,解决员工家庭的后顾之忧;在霍邱柳编产业园,当地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淮滨造船产业带,1.5万余人获得稳定收入。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让群众不仅安居,更能乐业。

从“漂泊无定”到“永续安居”,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保庄圩和庄台建设不仅解决了住房安全问题,更通过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为群众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文化传承:淮水文明的当代焕新

在淮委治淮陈列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无声诉说着75年治淮的艰辛历程。老一代国家领导人有关治淮的批示、题词、锦旗及重要文献等内容,让人深刻感受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背后沉甸甸的分量。展厅内的淮河流域三维数字沙盘、黄河夺淮线路电子挂盘等现代化展示手段,生动展现了治淮工程的宏伟布局。

霍邱县临淮泥塑艺术馆内,省级非遗传承人田孝琴正在创作新作品《淮河新貌》。“临淮泥塑创作原料取自当地红、黄、灰、黑泥土,经十几道工序全凭手工塑形。”她指着展馆内荣获安徽省金奖的作品《公平在肩》介绍。艺术馆四层空间内陈列着从乡村振兴主题到传统题材的作品,年接待游客和研学团队超万人次,让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淮河博物馆作为全面展示淮河流域文明发展史的综合性博物馆,通过自然、历史、治水、民俗、家乡五个篇章,以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为骨架,以治水文化为核心,民俗文化为血肉,再现淮河流域壮观历史和生产斗争实践。馆内藏品约5616件,展出各类精美文物585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3件,三级文物124件,堪称淮河文化的宝库。

淮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不仅体现在博物馆和艺术馆中,更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在西田坡庄台,村民们自发组织文化表演队,传承地方戏曲;在蚌埠“靓淮河”工程中,文化元素被巧妙融入景观设计;在沿淮各地,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得到恢复和创新,让淮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75年治淮不仅改变了淮河的自然面貌,更重塑了淮河文化的内涵。从对抗洪水到善待河水,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和谐,淮河文化正展现出新的时代魅力。沿淮各地深入挖掘淮河文化资源,打造淮河文化品牌,推动淮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淮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夕阳西下,淮河水静静流淌。从蚌埠到滨海,从拦洪蓄水到通江达海,一条大河的故事正在续写新篇。75年治淮,改变的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亿万人民的生活;积累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人水和谐的生态智慧。

淮水汤汤,安的是两岸人家枕水而眠的踏实,是晨练者临水舒展的惬意;澜的是码头吊臂划出的弧线,是产业园里机器运转的节拍;变的是从水患到水利的发展理念,是从温饱到小康的生活品质,是从治水到智水的时代跨越。

千里淮河今安澜,安的是民生,澜的是发展,变的是理念,不变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记者 张贤良)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