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八月的大别山,层峦叠翠,红旗飘飘。8月26日,"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在安徽省潜山市启动。来自三省主流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在五天的时间里深入三省,历经潜山、叶集、光山和罗田四地,通过实地走访、人物访谈、现场记录等方式,全面挖掘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与振兴新貌。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脉搏交织共鸣,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振兴乐章。
廿八载红旗不倒,千百处遗迹长存
巍巍大别山横亘鄂豫皖三省交界,这是一座英雄的山,革命的山,这里是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山一水都镌刻着深厚的红色印记。在长达28年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军民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牺牲,建立了伟大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
在河南光山县花山寨会议旧址,一件件历史文物讲述着90年前这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红25军自此打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启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1935年9月,红25军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光荣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北上先锋”使命。
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在大别山,红色遗迹随处可寻。在六安市叶集区的红源广场上树立着杨国夫、陶勇等八位叶集籍将军的雕塑,这几位将军从皖西乡村出发,历经战火洗礼,在革命征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在1949年渡江战役中,陶勇指挥炮兵重创英舰“紫石英”号,这也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从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这三大起义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序幕,到抗日战争中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再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大别山地区28年始终坚持革命斗争,红旗不倒。
“坚贞忠诚,不畏牺牲”是刻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历史记忆。据统计,鄂豫皖三省大别山区保存的革命文物中,包括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36处,一般文物点3000余处。
在湖北罗田县烈士陵园,采访团冒着酷暑爬上369级台阶,站在烈士纪念碑前庄重地三鞠躬,对百年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献出生命的英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行走在胜利镇的老街上,采访团参观红一军军部旧址、鄂豫皖南线剿匪司令部旧址等革命遗迹,抚摸着老街两侧的白墙黛瓦,用心用情感受着当年的那段峥嵘革命岁月。
红色基因永流传,精神火炬代代承
告别烽火岁月,走进和平年代,大别山人民没有忘记先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将其传承发扬。
潜山市野寨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因陵建校、以校护陵”的中学。校园里,抗日阵亡将士公墓下埋葬着985名抗日先烈的遗骸,“一塔两祠” 等红色遗迹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从烽火中走来,爱党爱国的信念早已植根于野寨中学每位学子的心中。每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学校都会在抗战英烈纪念塔广场举行盛大的开学第一课活动。
2023年,野寨中学有20名学生被9所军校录取,不久后,这20名学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这一喜讯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报考军校的热情。据统计,从2016年到2025年的十年间,野寨中学累计有160名学生被军校录取,其中飞行员13名。
在花山寨会议旧址边上,89岁的退役老兵王茂贵向采访团讲述了他坚持56年为红军烈士守墓的感人故事。每日清晨,他都要踏着97级台阶清扫落叶、擦拭墓碑,向英烈深深鞠躬,还要将这份责任传承给子孙后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20440天,56000多次鞠躬……这位老兵最质朴的忠诚情怀,深深地感染了采访团每位记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站在叶集的平岗切岭上,滔滔河水日夜流淌。从1958年起,六安人民以“不胜不休”的大无畏气概,劈山填川、改造山河,建成了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惠及豫皖2省4市17个县区的“人间天河”——淠史杭工程。
在平岗切岭工程中,5万多名老区群众用最原始的工具,劈山引水,硬生生在平岗岭上凿出一条长3公里、深24米的人工渠道,啃下了淠史杭工程中最硬的“骨头”,让史河之水"翻越"山岭,滋润下游万亩良田。原计划3年的工程,仅用8个月就打通,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66年来,这条人工河依然发挥着防洪、灌溉、供水的重要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幸福之河"。
创新发展促转型 产业振兴谱新篇
承袭着红色基因的大别山人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创新发展的实践诠释着大别山精神的当代价值,产业蓬勃发展,百姓生活日新月异。
安徽省潜山县槎水镇有着种桑养蚕的传统,是安徽省优质蚕桑生产第一大镇,如今这一传统产业正在科技的赋能下“破茧成蝶”。
在中畈村的工业化养蚕基地内,一排排整齐的多层养殖架映入眼帘,在恒温、恒湿、恒风的环境中,“工厂共育”的蚕宝宝正有序进食。中畈村支部书记杨红旗介绍,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每年向周边农户提供2000多张优质蚕苗,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2024年,中畈村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增加18万元,157户农户户均增收超6000元;全村蚕桑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杨红旗介绍。村里还延伸产业链,发展桑枝木耳、桑叶茶、桑葚干等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研学旅游示范区,走出一条绿色致富路。
在河南省光山县东岳村,党支部书记杨长太完成了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再到党支部书记的"三级跳"。他创办的家庭农场从苗木花卉起步,逐步扩展至有机水稻、水产养殖、茶叶、稻虾共作等多个领域,带动50户群众增收。东岳村还引入乡创团队,对农产品进行创意包装,提升附加值,通过"村集体+企业+村民"模式盘活闲置资产,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创业增收,让这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叶集橡胶坝则是皖豫两地携手共治、协同发展的范例。2024年9月,橡胶坝蓄水试运行,这条堤坝有效解决了史河上下游在水资源利用与防洪治理上的矛盾,不仅保障了灌溉用水,还改善了生态环境,使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周边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5%。两地还建立了"联合巡河、联合监测、联合执法"机制,共同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打造亲水平台和步道,使这里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以橡胶坝为契机,叶集与固始还在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深化合作,打通省际"断头路",建立医联体,开展"跨省研学"活动,谱写出一曲区域协同发展的新乐章。
昔日的红色热土,今日的振兴沃土。大别山区的沧桑巨变,是中国革命老区发展的生动缩影,媒体行活动虽已结束,但大别山精神依然熠熠生辉,老区振兴的故事仍在继续。在这里,红色记忆与绿色发展的交响乐章正在奏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正在发生,区域协同发展的共赢篇章正在书写,这片英雄的土地正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记者 苏艺 刘职伟)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