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曾经“跨省求医”的皖北患者,正逐步实现“家门口看大病”的转变。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命题。作为安徽省首个国家级肿瘤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城市,蚌埠以浙大二院安徽医院为核心,联动上海一院蚌埠医院等综合性医疗载体,探索出一条“跨区域协同、强基层辐射”的医疗升级路径。
“以前听说治骨肿瘤得去上海、杭州,没想到现在在蚌埠就能完成手术,还不用排队等床位。”一位来自皖北地区骨肿瘤患者在浙大二院安徽医院康复出院时的感慨,道出了蚌埠国家级医疗中心建设的核心价值。
作为省卫健委明确挂牌的“国家级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浙大二院安徽医院自2023年正式运营以来,始终以“技术平移、能力共建”为核心。截至2024年底,该院已从浙大二院本部平移新技术30项,其中8项填补安徽省内诊疗空白——骨肿瘤专科的建立,结束了皖北地区无骨肿瘤规范化诊疗科室的历史;3D打印定制假体置换术、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等技术的落地,让原本需要“跨省奔波”的肿瘤患者实现“本地就医”。
医疗升级并非简单的“专家派驻”或“设备引进”,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实现“深度融合”。
“不是派专家来‘坐诊’,而是帮我们建‘带不走的团队’。”浙大二院安徽医院副院长王建伟介绍,该院已从浙大二院引入多名医护骨干,派驻的医务人员均为副高以上职称,也建立11个“名医工作室”,为医院学科平台建设增添强劲动力。
为避免优质医疗资源“扎堆”核心医院、推动资源均衡布局,蚌埠针对性构建了“1+3+N”医疗协作网络:以浙大二院安徽医院(国家级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引领,同步联动蚌医大一附院心脑血管中心、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蚌埠市中医医院(省级中医医疗中心)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形成支撑,再通过这两类高水平中心辐射全市32个紧密型医联体,构建起“国家级引领、省级支撑、基层兜底”的分级诊疗体系。
区域医疗中心的价值,最终要落在患者“获得感”和医疗“硬实力”上。
对于患者而言,“家门口看病”不仅节省了时间,更降低了经济成本。以胃癌患者为例,传统赴上海手术需多次承担交通费、住宿费等额外支出;而在浙大二院安徽医院,手术等待时间缩短至1周内,医保报销比例与本地一致。
从“跨省求医”到“区域回流”,从“技术空白”到“能力领先”,蚌埠的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给出了长三角医疗协同的三个关键启示:一是“制度先行”,通过“双主任”“双院长”等机制破解跨区域协作的权责难题;二是“下沉导向”,通过“1+3+N”网络让优质资源真正辐射基层;三是“患者中心”,始终以降低就医成本、提升诊疗质量为核心目标。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蚌埠的实践或许能为更多地区提供参考——区域医疗协同不是“强者对弱者的帮扶”,而是“优势互补的共赢”。当越来越多的城市能像蚌埠这样,让患者“家门口看好病”,长三角医疗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便不再遥远。(记者 史睿雯 李旭)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