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清晨7点半,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红星早教指导中心门口,2岁8个月的乐乐被妈妈王女士轻轻放进老师怀里。“以前得请老人过来帮忙,现在走路5分钟就能到托班,下班还能顺路接,终于不用再为‘带娃’和‘工作’两难了。”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幼儿家长的心声。
2025年,安徽省持续推进“安心托幼”行动,从省级统筹的资源供给到地市特色的实践探索,从破解“入园难”“托育难”的基础保障到追求“优教优育”的品质升级,一场覆盖全省的托幼服务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要把‘安心托幼’这件事办在群众心坎上,就得从最核心的资源供给、服务覆盖、资金保障上下功夫。”安徽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省逐步形成“普惠资源为主体、政策支持为保障”的托幼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托育难”“入园难”“接娃难”问题。
让公办园“多起来”“近起来”
“我们小区以前没有公办园,孩子只能去私立园。现在家门口的公办园建好了,一学期学费才2000多元,还能选托班,太省心了!”阜阳市颍州区一居民李女士说。
这样的变化,源于安徽对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持续扩容。2025年,全省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8个,投入资金17.48亿元。截至7月底,85个项目已完工,完成投资15.80亿元,进度分别达53.8%和90.4%。
“我们不是盲目建园,而是先算‘需求账’——结合出生人口变化、乡村振兴和城镇化趋势,让每个县(市、区)都能精准布局。”省教育厅基教处工作人员解释,比如在人口导入集中的新兴城区,优先新建公办园;在老城区,则通过改扩建盘活存量资源,确保“学位跟着人口走”。
与此同时,中央与省级资金的“双重加持”为资源扩容提供了保障。2025年,安徽下达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中央转移支付资金11.9亿元,又联合省财政厅下达“安心托幼”省级奖补资金5000万元,重点向公办园建设、普惠托班开设倾斜。
“托班不是‘缩小版幼儿园’,得有专门的标准。”安徽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安徽对托班的场地、师资、活动设计都有明确要求:每托班幼儿不超过20人,每班至少配备2名专任教师和1名保育员,还得开设生活照料、感官发展、语言启蒙等针对性课程。“我们还会定期组织托育师资培训,让老师掌握婴幼儿喂养、急救等专业技能,确保孩子在托班既能玩得开心,也能得到细心照顾。”
从“样板”到“常态”的特色探索
在省级政策的框架下,安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托幼服务路径。合肥庐阳区的“3+”举措、淮北市的“四难”破解方案,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
庐阳区的秘诀,在于“集团化办园”与“学前教育互动发展联盟”的双轮驱动。该区组建10个公办幼教集团,高标准开办25所分园;还采用“政府+国企”模式成立庐阳学前教育集团,建成7所公办性质国企幼儿园。更创新的是,庐阳区在全省率先将所有幼儿园纳入10个“互动发展联盟”,由省市公办一类园牵头,带动民办园、薄弱园发展,形成“园际结对、区域组团、区外交流”的协同格局。
作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合肥庐阳区凭借教育强区优势,将“安心托幼”升级为“品质托幼”,以“公益+普惠”“集团+联盟”“改革+交流”的“3+”举措,打造了全省托幼一体化的“标杆”。
“十四五”期间,庐阳区累计投入安心托幼经费7.5亿元,年均增长10.5%——这笔资金不仅用于新建改扩建20余所幼儿园、新增5925个公办学位,还重点支持托班建设。截至2025年7月,庐阳区63所幼儿园开设托班,新增托位3178个,实现“公办园托班全覆盖”。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有托入’,还要‘托得好’。”庐阳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成立了全省首家独立公办托育指导中心——安庆路幼儿园红星早托指导中心,不仅为辖区幼儿园提供托育课程研发、师资培训服务,还直接面向社会提供托育服务。
淮北市教育局则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托育难”“接娃难”“优教难”,以“靶向治疗”的思路,推出一系列精准举措,让“安心托幼”从“政策”变成“体验”。
淮北市结合人口出生变化和城镇化进程,制定“一区域一方案”:在公办学位紧张的区域,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园,以及将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应转尽转”为公办园,扩充资源;在学前教育资源饱和的区域,则严格把控民办园审批,避免浪费。2025年,该市计划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6所,其中新兴城区新建园、老城区改扩建园各3所,建成后将新增公办学位1274个,预计秋季学期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将超70%。
“我在经开区的电子厂上班,以前孩子没人带,只能请事假。现在厂里和幼儿园合作开了托育点,上班时把孩子送去,下班就能接,一点不耽误。”淮北经开区职工刘女士说。
淮北市不仅鼓励幼儿园开设普惠托班,还联动人社、园区等部门,引导企业利用闲置场地开办托育点。截至2025年7月底,该市新增托位460个,完成年度目标的92%,53.64%的幼儿园开设2—3岁托班,高出省定目标23.63个百分点。“我们还明确了托班生均经费补助标准,每个托班幼儿每年补助2000元,确保托班收费亲民,服务优质。”淮北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量”的突破中寻找“质”的平衡
尽管安徽“安心托幼”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出生人口变化、服务需求升级,一些新的挑战逐渐显现,成为制约托幼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
“比如有的县区,供需失衡的问题就比较明显。”省教育厅基教处工作人员坦言,如何根据人口变化动态调整托育资源布局,避免“建好了没人用”,成为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我们将充分考虑出生人口变化、区域内学位需求数量。”该负责人介绍,安徽将超前、合理规划学前教育资源,科学评估地区新生儿分布,合理配置托育资源,盘活存量资源,推动构建多元托幼一体化服务供给体系。
同时,安徽还将持续巩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无证园治理成果,加大学位紧张区域公办园建设力度,让“家门口的好园”越来越多。
此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一批园长、教师“走出去”,积极学习长三角地区先进学前教育理念。指导有关院校开设幼儿保育和学前教育专业,将婴幼儿照护相关课程标准融入到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配足配齐“两教一保”,在偏远地区实施乡镇补助、生活补贴政策,通过新建、改建、调配、租赁等方式配置教师周转房,保障幼儿园教职工合理待遇。
从合肥庐阳区的“品质托幼”到淮北市的“精准破难”,安徽“安心托幼”行动的每一步,都踩着群众需求的“鼓点”。
“‘安心托幼’不是一项短期工程,而是一份长期的民生承诺”。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将以《安徽省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指引,到2027年实现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7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90%的目标,同时加强民办园收费监管,通过成本调查、账户监管等方式遏制过高收费,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感受到民生政策的温度。(记者 史睿雯)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