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安徽法治政府建设成效 | 黄山三捧“长安杯”!揭秘徽山皖水间的“法治密码”

发布时间:2025-10-16 14:53:18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他家老板手艺不错,环境也好,可以去尝尝!”黄山市黟县西递村的村民胡咏梅向游客热情推荐她家一墙之隔的餐馆。而在此之前,因为排水管道堵塞、厨房污水溢出的问题,胡大姐和邻居章老板还闹过矛盾。

在离两家不远的村中心,有一座名为“九思堂”的古建,现已成为当地“作退一步想”特色调解工作室。在这里,胡大姐和餐馆章老板的邻里纠纷成功得到化解,双方握手言和。这是黄山市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基层的缩影。

9月16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公示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安徽3市、4个项目入选,其中黄山市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

近年来,黄山市将法治基因深深融入城市血脉,以法治力量护航高质量发展,三捧“长安杯”、跻身“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最终评选,多项创新经验走向全国。

当徽州古城与法治文明的现代相遇,黄山脚下,一幅法治政府建设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顶格推进:法治成为城市核心驱动力

在黄山市委常委会会议上,定期听取法治政府建设重大事项报告已成为固定议题。市委、市政府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顶格推进,确保法治建设各项任务精准落地。 

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则发挥“中枢”作用,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黄山市相继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提升年”和“法治政府建设重点突破年”活动,全市上下形成“一盘棋”统筹实施、“一股劲”全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法治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黄山市成立由专业调解人员组成的“法益社”人民调解委员会,发展村级法律顾问、联村公职律师30余名,“法益社”参与调处重点矛盾纠纷52件,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养剂”

在屯溪区政务中心人社综合窗口前,“营商环境体验客”杨磊发现原来需要跑好几个窗口的社保业务,现在只需填一张表就能同步办理。他建议,可在政务中心增设一些智能化系统,让同类型业务更快办理。

“群众的一个小建议,可能就是改革的突破点。”屯溪区营商环境办副主任姚琼告诉记者,通过面向社会招募“营商环境体验客”以来,已将体验客提出的32条建议分类转化为改革任务,目前已有26条落地见效。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这一理念指引下,黄山市全力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大文章,着力打通法治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出台《黄山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黄山市优化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设立“营商环境日”,常态化举办新安茶会、周六会商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选聘营商环境体验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

同时,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上线“徽证通”无证明城市查询核验系统,市本级证明材料免提交率达71.8%。

完成市政务服务大厅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及综合窗口模块化改革,设置企业诉求“挂号”窗口,依托换位体验走流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政务服务监督员、民声呼应等渠道,建立办事需求感知体系。

设置“企呼我应”洽谈区,方便政企洽谈、企业间对接和涉企项目展示。通过“为企服务”平台、企业诉求挂号制窗口、黄山广播电视台“亲松办”益企行栏目等渠道,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

小快灵立法:徽风皖韵焕发新生机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民之所盼,法之所系。

自2016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黄山市立足“绿色+生态”“旅游+徽文化”“文明+城建”核心需求,探索出一条“小切口、有特色、真管用”的“小快灵”立法之路。

近年来,黄山市共制定17部地方性法规和11部政府规章,初步形成具有黄山特色的地方立法体系,让极富特色的徽风皖韵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其中《黄山市农药安全管理条例》《黄山市河湖长制规定》《黄山市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办法》均为相应领域内全国设区市的首创,让独具特色的徽风皖韵在法治护航下焕发新生机。  

黄山市建立11个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和31个市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立法“直通车”深入基层。同时,持续深化市政府、市政协立法协商工作。建立行政立法和重大行政决策咨询论证专家库制度,聘任专家库成员49人。深入开展健全行政立法征求意见机制改革省级试点。

黄山市的“小快灵”立法经验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和2022年度安徽省“十大法治事件”。

创新调解机制:“作退一步想”的智慧结晶

在黟县西递镇一处名为“大夫第”的胡文照故居的门额上,“作退一步想”五个字已经悬挂了200多年。

“作退一步想”的理念出自清道光年间开封知府、朝列大夫胡文照对子孙的训诫。胡文照为官后,修缮祖宅时,为方便当时推车、挑担、行走的路人,主动将阁楼削角三分,裁直为圆,并在门额上题“作退一步想”,以此将和睦邻里的待人处事之道传给子孙。

这一古徽州处世哲学,如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黄山市将古徽州“作退一步想”理念巧妙用于基层调解和乡村治理实践中,总结推出“听、理、劝、借、退、和”六字调解法,成为全省三大调解品牌之一。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法治乡村治理体系,打造标准化“作退一步想”工作室1100余个,建成“百姓评理说事点”746个。“作退一步想”实践经验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黄山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积极推进“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

黄山还在全省率先提出全域平安创建,在全省首创“平安指数”月度通报制度,创新推出“解纷码”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推广“心灵花园”工程1234行动,应用“黄山e治理”等基层治理平台,实现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积分制管理试点全市全覆盖。创立“群众点名”“驻村夜访”“富山解忧”“歙事井然”“塔坊日记”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强化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指导,建立行政复议“公开听证+旁听”、决定书抄告等制度,提高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和应诉质效。

如今在黄山,法治已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化作了“作退一步想”调解室的平和对话,化作了“无证明城市”的便捷服务,化作了“新安茶会”上企业的真诚赞誉。法治基因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黄山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记者汪乔)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