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中安观察|“量”产之行:沿着“量子大道”遇见产业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16 14:54:03

中安在线 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合肥高新区、大蜀山脚下的云飞路,“量子”元素无处不在。这条因聚集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超过30家量子科技企业而闻名的“量子大道”,已成为我国量子信息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重要地标,产业版图覆盖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核心领域。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前沿阵地,量子科技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推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关键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加速实现产业化,已成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关键。当前,围绕量子芯片、量子编程、量子密钥等方向的研发与生态构建正在全面提速。

从保密通信的量子通话手机,到未来可能改变世界的量子计算机,再到量子科技赋能千行百业,量子科技正走出象牙塔,深度赋能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安徽省率先布局量子科技与产业,相关创新成果正在加速落地转化,量子技术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目前,合肥已经建成运行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应用最多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推出全球首个运营商级量子加密办公应用量子密信,服务用户超500万;成功交付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仅数百米的“量子大道”上,量子科技正迸发出蓬勃的产业活力。

瞄准前沿布局 贯通研发与应用

推动基础研究走向市场应用,是量子科技企业占据竞争主动权的核心。在合肥,这一进程正通过广泛的应用场景对接不断加速。

在近期举行的安徽省量子科技应用场景对接会上,中电信量子集团、奇瑞汽车、阳光电源等多家企业,展示了自己的场景能力和需求。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宋庭伦透露, 奇瑞首款应用量子技术的车型已于今年3月上市,目前正持续推进车联网、量子安全平台等领域的系统开发与测试验证。

从技术开发,到产品应用,量子技术可以全方位赋能企业发展。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表示,未来希望能够在各个技术、各个场景、各个产品上,都能用上量子计算、量子加密以及量子传感技术,构建绿色能源量子互联网。

今年10月10日,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宣布,我国实现了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声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的量产落地。该设备在探测效率、暗噪声水平、集成度等多项关键指标刷新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单光子探测技术进入领跑阶段,可为量子通信、单光子雷达、生物荧光成像、深空激光测距、单光子成像等应用提供自主可控、性能领先的核心组件。

目前,新型单光子探测器产品已服务于国内顶尖科研单位,具备批量生产与交付能力。实现这一突破的,正是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难点是如何在一个拳头大小的制冷器上实现低温、低噪声、多通道。”国盾量子探测器负责人方余强表示,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量子创新院的专利与技术许可基础上,研发团队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攻克了多重技术难题,单台就能完成此前多台探测器才能实现的复杂探测任务,对极微弱光的探测灵敏度进一步迈向极限。

安徽率先建成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为企业产品技术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随后,安徽又持续开放金融、电力、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为企业创新产品提供了首批用户和持续迭代的机会。

“大量应用场景的开放,让企业能够把量子技术作为一个自主可控的安全技术应用到数字经济的各个方面。”国盾量子副总裁周雷表示,依托场景开放,企业利用量子通信技术,保障政务系统安全,同时也积极地依托场景,向政务、金融、能源、民生等方面探索新的应用。如今,国盾量子已拥有专利超1000件,成为全球极少数在量子通信、计算、测量三大领域均实现产业化的企业。

精密测量突破 赋能多行业升级

在量子世界,探测精度可以推进至何种尺度?给蚊子测体温还不够微观,合肥造量子精密传感器已经可以给细胞测温度。

在国仪量子技术(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名为金刚石NV色心的传感器,探测精度已达原子尺度。国仪量子副总裁许克标介绍,这台高灵敏度量子传感器,能够对磁场、电场、温度及应力等物理量进行精密测量。该传感器最细的探针尖端仅有0.5NM,可以用于单个细胞的检测,目前已应用于癌细胞检测等医学前沿研究。

在国仪量子,量子测量技术正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一台量子观测设备可分辨比发丝细万倍的结构,用于芯片检测;量子自旋磁力仪可探测弱于地磁场100亿倍的磁信号,为冠心病早期筛查提供新工具。

2016年,为了鼓励科技成果更快实现产业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批准以技术入股方式,联合相关投资机构共同设立国仪量子。该公司采用以量子精密测量为代表的先进测量技术,为全球范围内企业、政府、研究机构提供以增强型量子传感器为代表的核心关键器件、用于分析测试的科学仪器装备、赋能行业应用的核心技术解决方案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成立9年来,国仪量子已交付上千台高端科学仪器,客户遍布全国高校与企业研发中心,产品出口至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逐步确立了在全球量子精密测量产业化领域的领跑地位。

量子科技就像火种,为各个行业带来无限可能。

“量子精密测量已在半导体、生命科学、油气勘探等领域实现应用。”国仪量子董事长贺羽表示,近年来,通过合肥市创新设置的“政府专业化场景服务商”,他们与多家量子领域高校院所和产业链企业展开合作,未来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将量子精密测量用到更多的应用场景中去。

量子计算提速 融合AI开拓新境

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被视为下一代计算革命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在处理高维数据、复杂优化问题时,常面临计算复杂度指数级增长的瓶颈。而量子计算凭借叠加态与纠缠态特性,在并行计算、全局优化等任务中具备天然优势,二者的互补性为突破传统算力限制提供了全新路径。

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自2024年上线以来,刷新中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本源量子科研团队研发的量子神经网络图像识别算法,在复杂图像识别任务中的效率与稳定性均显著优于传统模型。科研团队由此进一步向医疗健康领域拓展量子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以“本源悟空”作为计算后端,重点攻关量子人工智能在核磁共振(MRI)图像重建领域的应用。传统MRI成像技术受限于经典计算机算力,存在成像速度慢、图像质量与加速效率难以平衡的临床痛点。量子人工智能的介入,通过量子经典混合神经网络架构对MRI原始数据进行高效重构,可显著提升图像重建精度。

本源量子总经理张辉表示,量子计算正处于从科研走向产业的关键时期,企业有信心向全球输出中国解决方案。

今年8月,本源量子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创新设计的量子嵌入图神经网络架构(QEGNN),提升了关键药物性质预测准确率,将HIV抗病毒药物筛选准确率从73%提升至97%。

目前,“本源悟空”已实现人工智能大模型微调、图像识别、医疗影像分析等量子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未来,科研团队将加速构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融合的产业应用生态。

作为国内最早系统布局量子科技的城市之一,合肥已培育集聚近百家量子相关企业,约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4个,量子信息领域专利超过2000件,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完整生态。

围绕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安徽省与合肥市共同建立完善了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场景应用”双轮驱动,出台专项政策,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链招商提供融资支持。2024年,合肥量子产业链营收接近14亿元,同比增长21.6%,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记者 张毅璞)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