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秋风起,蟹脚痒。10月24日,晨光为连片蟹塘镀了一层碎金,几只螃蟹窸窸窣窣爬上岸。姚其飞蹲在一只摇摇晃晃的小船上,一边利落地倒着蟹笼,一边向直播间的网友热情介绍。
他是马鞍山市当涂县大陇镇麻村村党支部副书记,面容黝黑,眼神明亮,即便在颠簸的船头,身姿依旧笔挺。“姚书记,小心翻船!”蟹笼被拖拽上船时带来的晃动,让网友的心也随之一紧。
姚其飞咧嘴一笑,非但没慌,就着船的摇晃顺势一蹲,稳住了重心。“我可是划船老手!”他神色淡定,从笼子里擒起一只张牙舞爪的螃蟹,伸向镜头,“看!我们当涂螃蟹金脚红毛,它们是吃冰鱼、玉米和南瓜长大的,口感鲜甜……”
过去的几百个日夜,一部手机,一个支架,麻村的田埂、蟹塘、果园,都是他的直播间。
“我就是个农民”
“90后”姚其飞是土生土长的麻村人,2014年退伍后选择回乡创业。
“小时候家里穷,我是吃着麻村的百家饭长大的。”这份情谊,他一直记在心里。“回来就是想用一些新想法,和乡亲们一起做点事,看看能不能为家乡带来一点改变。”
尽管当涂县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但没有支柱产业的麻村却一直是县域发展的“洼地”。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产品缺乏品牌,乡亲们的收成常常“卖不动”。
看到老乡们为水产、蔬菜的销路发愁,姚其飞坐不住了。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能不能借助互联网,为家乡的农产品闯出一条新路?
说干就干。由他牵头,村里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申报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没想到,从镇里到县里再到市里,一路绿灯,顺利拿到了扶持资金。去年7月,姚其飞硬着头皮开始了第一次直播。不善言辞的他逼着自己面对镜头“硬侃”,可直播间常常只有寥寥几人。
老乡们劝他:“小姚啊,拿个手机就能卖东西?别不务正业了!”
“那时候我很会‘自欺’。”他笑着坦言,“用一张白纸把直播间观看人数贴住,不看就不慌。不管有几个人,我就只管讲我的,反复试。”那时,一天能卖出200块钱,他就高兴得不得了。
转机发生在今年年初。为了帮老乡卖萝卜,他干脆把直播设备带到了萝卜地里。镜头里,他和老乡一起拔萝卜,满手是泥。田地里的真实场景,一下子吸引了大批网友。
流量,来了。
从此,田间地头成了姚其飞的直播间,一辆农用三轮车就是他的移动工作台,手机、支架、充电宝和电脑就是他的全部设备。
在这场“螃蟹专场”直播里,他忙得脚不沾地:一会儿在摇晃的小船上倒蟹笼,一会儿在蟹塘边蒸螃蟹试吃,一会儿又跑到老乡家里,带大家看喂螃蟹。
开播2个多小时,销售额就突破了10万元,近万只螃蟹被抢购一空。
大陇镇水系发达,几乎家家养蟹。姚其飞这场直播卖的螃蟹,来自村里好多家养殖户。不远处,养殖户于国和看着直播间里的热闹场面,兴奋得直拍大腿。很快,他接到一个电话,然后急匆匆赶到蟹塘,倒了一笼螃蟹上来。
“要收几十只3两的母蟹!”57岁的于国和一边说,一边麻利地给螃蟹挨个称重,挑出合格的。“我养了七年螃蟹,以前拉到市场卖,又麻烦又卖不上价。真希望姚书记能帮我们多卖点!”
如今,“村支书姚其飞”账号全网粉丝20余万,很多人叫他“网红书记”。但姚其飞不喜欢这个称呼,“我就是个农民,只想带着乡亲们一起赚点钱,让村集体多一点收入。”
“带着老乡一起飞”
螃蟹直播刚结束,姚其飞就接到了村民先老五的电话。
先老五养了4500只鸡,眼下正值鸡蛋销售淡季,几百斤鸡蛋囤在家里,急得他直上火。他骑着摩托车,一筐一筐地把鸡蛋运到村部,一过秤,整整284斤。
“实在没办法了,才来找小姚。”先老五神情有些羞赧。这284斤鸡蛋要是运到市场上,四五天都不一定能卖完。但在姚其飞的直播间,打包成30单,可能只需要10秒钟。
村委会院子里那个简易棚子,也是姚其飞的直播间。自从他开始帮老乡卖菜,每天早上不到7点这里就热闹起来了,不仅有线上卖菜的,还有线下跑到村里来买菜的。人数最多的时候,来了400多名老乡,村委会的院子都站不下。
有网友说:“好好的村部,被你搞得像菜市场。”
姚其飞却觉得这是一种鼓励。“农村就需要这样,不管什么产业,有人气才能活起来。”
流量的背后,也伴随着汹涌的质疑。不少人说他借“助农”之名敛财。“刚开始看到特别难受,忍不住要怼回去。”姚其飞坦言,为此他的直播间一度被封。“后来我想通了,我怼人是痛快了,但老乡的菜怎么办?”
面对质疑,姚其飞搬出8个文件夹,摞起来将近一米高。从第一次带货起,村民的每一笔卖菜收入都被手写记录下来,少的几块钱,多的几千块。
“宋庆英,鸡蛋2.2斤,20元;荣珍,毛豆28斤,42元;任义平,老母鸡2只,210元……”翻看账本,直播初期的一页纸能记录两天的销售数据,到后来,一天的数据就需要密密麻麻的七八页纸。
“这些都是我的‘战绩’。”姚其飞抚摸着账本,神色里有自豪,也有一丝不好意思,“每次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翻开来看看。这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位老乡的笑脸。他们高兴,我就高兴。”
去年,村民姚昌武养了3头黑猪,在姚其飞的直播间都卖掉了。今年,不愁销路的他一口气养了15头黑猪。“有底气了,能养多少养多少!”
如今,姚其飞的直播间已经卖出近20万单,月销售额稳定在200万元到300万元之间,为村集体带来了近8万元的净收益。尝到了流量的“甜头”,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老乡来到村委会,找姚其飞卖货。
“要起飞”——这是网友根据他名字谐音送的外号,被他珍重地写在了平台账号签名上。“我希望能带着麻村的老乡们一起飞。”
“不管流量好不好,我都帮你卖”
直播,为麻村带来了活力。
一群来自合肥、马鞍山等地的年轻创业团队,来到麻村种植三色番茄、香椿、拇指黄瓜等。这些“新农人”不仅带来了人气,更扎扎实实地为麻村带来了新产业。
“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线上销售渠道,给他们创业的底气。”姚其飞说,“这才是我们直播的真正目的。靠直播,我卖一天,东西就能卖出去一天。但最大的意义在于推动产业发展,这才是村子持续的‘造血’能力。”
直播,也为麻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今年,江苏一名餐饮小老板被姚其飞的直播打动。“他在直播间说挺喜欢我身上的冲劲,我说,‘你喜欢就来点实际的’。”
也就是随口一说。姚其飞说:“没想到他当真了,问我想要什么。我说我们村里缺路灯,结果他第二天直接到了村里,考察之后一口气捐了54盏路灯。”现在,村民们晚上走在明亮的路上,心里都暖暖的。
直播,还帮助了大陇镇许多困难村民。
贺丽华夫妇守着3亩橘子园,两人都患有强制性脊椎炎,干不了重活。往年,他们只能骑着三轮车到菜市场零卖,常常卖到过年还有很多橘子烂在树上。
“去年他们找到我的时候,一下就哭了。”姚其飞去看了,家庭确实困难,老两口从清晨卖到黄昏,半车橘子都卖不掉。“我们当时就把直播放在橘子园里,第一场就帮他卖了3000多斤。”
老乡刚开始还笑,笑着笑着就哭了。“那时候我心里特别难受,就觉得我做得太晚了。”
前两天,贺丽华又打来电话,小心翼翼地问:“书记,你现在流量这么高了,不会不帮我卖了吧?”姚其飞马上回答:“不管流量好不好,我都帮你卖。”如今,他的直播日程表上,已经为“贺丽华家橘子”留好了位置。
记者采访手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采访姚其飞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身上那股实实在在的泥土气息。鞋上裤腿上都是泥点,有时候脸上也沾着泥。这个“90后”村支书,因为整天在田间地头直播帮老乡们卖货,晒得黝黑,看着比同龄人更成熟。
他本可以在退伍后留在大城市,却选择回到生他养他的麻村。
说起直播带货,他没有大谈一场卖出几十万元的成绩,而是兴奋地告诉我,他的直播间为麻村带来了更宝贵的东西——活力。一些年轻人从合肥、马鞍山等地到麻村创业,在村里种起了三色番茄、拇指黄瓜等,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自己飞,更要带着老乡一起飞。”在姚其飞看来,直播只是工具,真正的目标是要让村子拥有自己的“造血”能力。乡村振兴不能只靠外部“输血”,关键是要培育出扎根在农村、能持续成长的产业。
如今,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正涌现出越来越多像姚其飞这样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带头人。他们在带动家乡发展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要起飞”,这是网友送给姚其飞的外号。这也是一个村庄正在发生的改变,是一代新农人最朴素的愿望。相信随着这样的带头人越来越多,中国万千乡村一定会“起飞”。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