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0月28日午后,医院的采集室内,324毫升富含造血干细胞的混悬液随着分离机的运转缓缓汇聚。20岁的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大一新生刘辛保持着固定姿势,鲜红的血液在导管中循环4小时后,终于凝结成这份跨越千里的生命礼物。
合肥市红十字会向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发来的感谢信里,清晰镌刻着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合肥市第144例、安徽省第817例、全国第21368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份“生命接力”的起点,藏在两年前的一次无偿献血站里。18岁的刘辛在采血过程中得知,造血干细胞捐献能为白血病患者带去生机,便毫不犹豫地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说配型成功率只有千万分之一,我当时就想,万一能配上呢?”这份偶然的善念,在2025年9月底迎来了命运的回响——安徽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与一位80后女性患者初配成功。
“第一反应是懵的,反复确认了几遍才敢相信。”刘辛的惊讶背后,是纯粹的担当。从高分辨检测到体检筛查,这个法律文秘专业的小伙子全程积极配合,即便连续注射动员剂后出现腰酸背痛、低烧等不适,仍咬牙坚持着。“受捐者还在无菌仓里等,我这点反应不算什么。”采集当天,辅导员、同学和红十字会志愿者围在床边的身影,让四个小时的固定姿势变得不再漫长。
当那袋带着体温的“生命种子”被送往远方,刘辛收到了一封匿名感谢信:“虽然素未谋面,但您的善举已经在我心中刻下了永恒的印记,点燃了家人生命的曙光。”他对着信纸轻声回应:“她应该有孩子、有家庭,能让这个家完整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这份共情并非偶然。在安徽警官职业学院的师生眼中,刘辛的善举是“藏蓝基因”的自然流露。这所深耕法治人才培养的院校,早已将“忠诚、责任、奉献”的精神内核融入公益实践的肌理。2024年12月,“热血青年 C位出道”主题公益活动走进校园,献血车与音乐巴士的创意组合,吸引415名师生捐献126130毫升血液,合肥市中心血站特意授旗建立长效机制,让无偿献血成为校园新风尚。
“警院的公益从不流于形式,而是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据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靖华介绍,从春运一线的“小甜橙”志愿者,到“书香安徽”的文化使者,公益服务已形成系统化培育体系。2025年寒假,60名“小甜橙”在合肥南站服务20余天,以“每天40人上岗、20人备勤”的科学模式,成为南站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团队,其纪律性与应急能力获团省委书记陈明生点赞。4月的骆岗公园,100名学子在“书香安徽”活动中承担会场引导、书籍整理等工作,省直机关工委在感谢信中特别肯定了他们身上“警院精神的动人力量”。
这种精神培育,让公益成为学子的自觉选择。“刘辛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守护’不仅是未来职业的责任,更是当下青春的担当。”辅导员的话道出了警院育人的深意。
从18岁留样时的一念之善,到20岁捐献时的坚定担当,刘辛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青春的蜕变。而在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在江淮大地之上,更多“刘辛们”正在成长——他们身着藏蓝校服,怀揣赤子之心,用一次次志愿服务、一袋袋热血奉献,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让“生命接力”的暖流永远涌动。(记者 史睿雯 张秀明)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