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长沙新闻

“好玩”的课程,让学生看见远方

发布时间:2025-11-06 11:39:38

  11月5日,长沙晚报记者以第一视角逛长沙“课博会”

  “好玩”的课程,让学生看见远方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 实习生 刘新梅

  历史课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故事和人名,而是变成一场亲子共同完成的中华文明探源;地理课堂与中国古诗词结合,变成一本本精致的地理人文立体书;更有“小公主”通过烘焙课化身厨艺小达人、大湘西孩子立体化阅读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收获自信……11月5日,长沙市第四届中小学课程建设成果展示推广暨“长株潭”“长沙—大湘西”教研联盟课程研讨活动在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举行。这场展示学校课程建设成果、促进区域教研交流的“课博会”,不仅吸引了长株潭、大湘西、武汉及内蒙古等多区域中小学教研员、校长和教师近800人线下论道,更让我们看到了新课程改革下,各中小学在课程建构创新实践中涌现出的一批批鲜活的成果,看到了课程育人对学生多元成长的助力。

  特色课程同台竞艳,看见学生多元成长

  “这是我们学生和家长共同制作的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在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展区,北校区历史备课组组长钱晓姣介绍了“历史的回响”课程,从原始社会时期的元谋人牙齿,到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再到青铜器的复刻,所有作品都是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的。在该校南校区的“打开中国跃然纸上”课程活动中,地理老师巧妙将中国地理、中国古诗词、国庆节等结合,学生们在跨学科实践中,以一本本有趣的原创立体书,解锁中国地理与人文的沉浸式体验。

  在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光明小学展台,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泥土画和精致的丝巾文创作品引起大家围观。在这所典型的乡村小学,一场以天地大美滋养儿童、以乡土美育守护文化根脉的美育课程,让孩子们在自由生长的状态下,随时随地发现美、创造美、热爱美。“这些泥土画的材料全部是孩子家附近的泥土,我们把画笔交给孩子,创作出来的作品总是让人惊喜。”光明小学美术老师李辉在展台前向大家介绍孩子们的艺术品。

  同样以美育开启学生“超能力”的还有长郡浏阳实验学校。掐丝珐琅的云肩、发簪、胸针,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全部出自该校不同年级学生之手。美术老师李港丽介绍,学校美育课程特别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湖湘地理文化结合,孩子们的作品中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更能看到孩子们将烟花、蒸菜、菊花石等具有家乡特色的“浏阳元素”融入创作中,“这样的跨学科融合课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专注力,还让他们对家乡更了解、更热爱”。

  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带来的不仅是课堂的丰富,更是学生们收获的多元化成长。

  在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小学,热爱历史的小男生邹钧羽加入学校3D创意社后,将自己逛博物馆时遇到“人从众”而萌生的“能不能有台移动展示车可以带着文物走出博物馆”想法变成了现实,他创作的“可移动式文物展柜”刚刚获得湖南省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小学组3D创意设计一等奖。而该校学生寻伊诺自从加入烘焙社团之后,变身厨艺小达人,她在现场自豪地分享:“我做的美食,妈妈都夸好吃呢!”

  张家界民族小学连续八年实施立体化阅读素养课程,通过分层评价体系,嵌入阅读全流程,书香表彰、诵读竞优、诗词大会、阅读展演,不仅让乡村学生以书为媒链接世界,更让许多原本胆怯羞涩的留守儿童变得大方自信。该校校长向娟说,学校每期的读书节平台成为家校同心搭建的“大手牵小手”育人桥梁。

  专家领航、区域共研,探索课程实施新路径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如何实现国家课程落地与校本化创新?本次“课博会”搭建跨区域智慧碰撞的平台,推动课程建设走向系统化与科学化。

  活动中,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永漷以《AI+教研与深化课程改革》为题,聚焦“单元时代的AI+教研”,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课程改革带来思考和方向。“传统教研常停留于‘公开课’层面,而‘家常课’仍处于黑箱。”他提出“少说多用,以用为王”,倡导教师将AI工具转化为日常教具,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改进与学生发展。

  在天心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书记余战勇看来,课程必须立足“人”的成长,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在学习中看见远方。

  作为天心区区域课程实践的样本,湖南师大附中双语实验学校展示了“智趣课堂”教学模式。校长王瑛介绍,该模式以“人本”为核心,以高阶思维与丰富情感为两翼,实现从“知识灌输”到“启发学习”的转变。学校连续获评天心区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特等奖,并在2025年长沙市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被认定为“进步快、增值高”的引领型学校。

  天心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骆理介绍,近年来,天心区通过构建“登山型”区域课程体系,不断深化“四层五维”“三题递进”教研机制,推动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了具有天心特色的课程实施范式;联动跨区域教研协作,与株洲、湘潭、怀化、张家界、湘西等地建立紧密的教研联盟关系,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互鉴、协同攻关,共同探索课程育人的有效路径。

  全景建构、五育融通,跨域共享课程新范式

  从一校探索到区域共享,全景课程建设正成为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长沙市雅礼中学构建“三化融合,自主建构”课程体系,以多元评价激发每个生命的独特光彩。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通过“三级融通”机制与数字化资源库,保障地方课程与专题教育有效落地。芙蓉区育英学校依托红色基因打造“智慧香樟”课程体系,以34门特色课程支撑“四有四会”智慧少年培育。枫树山东南海小学则以“一张课表”为支点,通过弹性课时与主题统整,构建“教室—校园—社会”育人闭环。

  跨区域经验同样值得借鉴。武汉市六中上智中学构建“星系”模型课程体系,依托“百校千馆”资源开展PBL+深度探究;湘西花垣华鑫学校将苗族银饰、苗绣融入PBL-STEAM课程,为民族地区创新教育提供范本;鄂尔多斯康巴什区一中以“幸福教育”为核心打造“三悦”课程;怀化市大汉小学构建“知·行·创”劳动课程体系,践行“把童年还给孩子”的教育理念……

  “我们应让今日的课程,改变明日的世界。”长沙市教科院课程发展中心主任、课程建设教研员刘翠鸿表示,本次活动不仅构建了跨区域共建共研的长效机制,更凝练出可推广的课程建设范式,为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激活课程育人内生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