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于苏浙皖交界的广德市新杭镇西部,砖桥社区在1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18亩农田与9000亩山地交织成自然肌理,12个村民组的2476位居民在此续写着千年古村的新生故事。从“资源丰富却活力不足”的村落,蜕变为如今“生态为骨、文化为魂”的宜居宜业之地,砖桥社区正依托环境整治、文化振兴、产业发展三大支撑,铺展和美乡村新画卷。2025年获评“省级和美乡村”后,社区正全力冲刺“省级示范村”。
环境整治破困局 村民同心筑家园
“村子变好了,大家方便了,凝聚力更强了,这比什么都重要。”站在瓦屋岕村民组崭新的活动广场上,村民代表马平珍笑言。过去,瓦屋岕缺乏公共活动和停车场地,唯一的改造地块涉及几户村民杂屋拆除,工作推进受阻。作为村民代表的马平珍率先垂范,先做通家人工作,带头拆除了自家存放丈夫石材安装工具的房屋。在她的带动下,其他村民纷纷配合,如今的瓦屋岕已拥有干净整洁的广场和宽敞有序的停车位,彻底告别了往日的杂乱。
马平珍的故事是砖桥社区环境整治的生动缩影。自2021年以来,社区以砖桥河集镇段整治为突破口,解决了河道近50年未清淤、功能退化、自然景观未充分发挥的难题。村民们主动让地、拆围墙、退房屋,支持改建公厕,共同参与河道治理和路面清扫,甚至在村口挖出“团结井”,用双手打造美好家园。
如今的砖桥河,沿河游步道蜿蜒延伸,青石滩、鱼鳞坝等“四瀑”水景串联其间,清澈河水与彩虹道路相映成趣。“生态变好了,客人也多了,周末饭店都要提前预订,今天中午就推掉了一桌。”在社区经营二十多年饭店的杨贵琴深有感触。经营民宿的李翠云也感同身受,忙着安排徒步大会选手入住的她,明显感受到环境提升带来的客流增长。近千亩砖桥林场与周边竹海构筑的天然氧吧,更让绿水青山成为村民的“幸福靠山”。
文化振兴聚魂魄 乡愁红韵两相融
“砖桥不仅要有宜居环境,更要有文化灵魂。”砖桥社区第一书记黄德顺表示,社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乡愁记忆,打造“红色+乡愁”融合空间,让古村故事更有温度。闲置老房屋与村庄巷道被改造为红色记忆小景,串联红色遗址、老建筑、古树木的“红色研学+乡愁体验”主题路线上,解说牌详细标注着红色故事与乡愁元素,让参观者在回望历史中唤起乡村情怀。
社区举办的“砖桥历史文化征文大赛”,作为广德市首次以社区为单元的全市性征文活动,收集到二十余篇佳作,为乡村发展注入传统魅力,相关经验得到省农业农村厅、宣城市政协等单位的高度评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领域,砖桥更是成果丰硕——中断多年的太平龙灯重获新生,33米长的龙身由匠人手工扎制,LED灯取代传统蜡烛延续光亮,不仅多次参加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大年活动,还代表广德亮相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登上中央新闻联播,并走进苏浙皖三省交界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舞台。
“通过产业化,我的手艺没丢,米酒香味也越飘越远。”59岁的何胜平是砖桥米酒酿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16岁随父学艺的他,曾因各种原因让酒坊陷入沉寂。2018年,在社区文化振兴政策支持下,他重启规模化酿造,如今小小的酒坊年产米酒两万多斤,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赢得稳定客源。四年来,社区已发掘保护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3名传承人,另有2项在申报项目、2项培育项目,为特色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千年古桥静静横亘,华东最大雄性千年银杏舒展枝丫,银杏文化广场上古木与现代生活相融,老巷古建筑与新绘文化墙绘相映成趣,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的鼓点回荡街巷,砖桥的千年文脉在保护与传承中愈发鲜活。
产业发展强引擎 文旅融合促增收
环境改善与文化赋能,最终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砖桥社区以生态文化振兴为引擎,着力发展文旅产业,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为产业铺路:“砖十路”一期建成通车,二期完成方案设计,群众出行条件大幅改善;“小流域治理”项目让集镇段实现“水清、岸绿、景美”,其他河段也被纳入项目范围,不仅解决了河道安全、蓄水问题,更让河道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景观,新增河坝为改善冬半年断流问题打下基础;三分之二村庄完成人居环境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全面提升。
良好的基础吸引着产业落地。如今,社区以文旅融合为方向,推进民宿建设与文化旅游招商,民宿数量已增至四家,越野旅游项目成功落地,南山古道近期还将承办长三角广德南山古道徒步大会。
夜晚的银杏广场灯火通明,游客的欢声笑语取代了往日的寂静,“夜间经济”在文化浸润中悄然生长。从“宣城市文明村”到“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砖桥社区的荣誉背后,是党总支带领党员与群众的同心耕耘。宋代古桥的青石板映着游步道灯光,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的鼓点和着潺潺河水,这座千年古村正以坚实步伐,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书写新的篇章。(喻学超 汪成俊)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