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临泉杂技:千年技艺的“新”与“变”

发布时间:2025-11-10 17:08:51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000支队伍,2万名从业人员,杂技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11月7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杂技之乡——临泉不断创新求变,让传承三千年的古老技艺焕发鲜活生机。

文化浸润 政策大护航

临泉杂技历史悠久,自西周传承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兼具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改革开放以来,临泉杂技产业迎来空前发展,从民间走向世界,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2021年“临泉杂技”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9年至今,临泉县已成功承办了六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累计接待观众近200万人次,成为展示我省民间杂技艺术的重要窗口。

当地县委、县政府将杂技作为宝贵文化资源,积极推动其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中原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先后出台《关于鼓励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十二条意见》等系列文件,每年列支资金2000万元,用于支持杂技等文化事业发展。同时,设立了临泉杂技艺术创新奖、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奖,对在杂技艺术创新、非遗活态传承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与团体予以表彰奖励,激发行业创新活力。

在杂技文化的长期浸润下,临泉杂技人才不断涌现。目前,临泉开设杂技学校4所,在校学生约400人;全县拥有各类杂技、马戏团队一千多个,从业人员超过两万人,形成了韦寨韦小庄、鲖城耿庄、黄岭彭寨等一批杂技专业村;非遗传承人14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2人、市级6人,胡军、胡思圆同志更被授予“安徽省十大名角”称号。

创新驱动 焕发新生机

作为一门古老技艺,临泉杂技立足传统根基不断融合创新。

在艺术创作层面,以原创杂技《力箭传奇》为例,在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动态舞台装置,使道具与演员动作形成视觉呼应,配合环绕立体声效,显著提升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杂技节目《软钢丝》,在承袭传统技巧的同时,打破纯技术展示的窠臼,将体操的惊险、舞蹈的柔美融为一体。此类创新实践既保留了杂技“新、奇、巧、险、美”的核心特质,又借助科技手段、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拓展了表现维度。

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当地采取“传统技艺+文旅场景”的双向赋能模式。今年暑假期间与长官杂技小镇合作推出的杂技剧《封神之哪吒觉醒》,将杂技表演嵌入大热IP,同时巧妙融入姜尚文化,通过场景化叙事重构历史语境,受到游客一致好评。此外,长官杂技小镇引进学历馆研学基地,计划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开发“杂技研学课堂”,设置基础技巧体验课程并配套开发主题文创产品,增加研学群体的体验感、互动感。

即将举行的第七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也有不少新亮点。如将“姜尚文化”与杂技艺术有机结合,创作杂技情景剧,打造“姜尚IP+杂技文创”展示和旅游推介活动;举办“杂技名家看安徽”等活动,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文化名家、院团机构的交流合作;举办招商引资项目对接会,推动一批文旅、文创及配套产业项目签约落地。

产业升级 体制更提效

杂技产业是临泉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也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当地通过打造姜尚IP、开发文创产品、建设杂技小镇等举措,推动杂技从表演艺术向创意设计、文旅体验、教育培训等多元业态拓展,显著提升了临泉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现今临泉的杂技产业已形成从杂技旅游、教育、演出到周边产品生产制造的完整架构,初步形成了一个能够自我循环的杂技产业链条,并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零售等相关行业增长。同时,还创造了从演员、教练到道具师、运营人员等大量就业岗位,年综合收入超过15亿元。

杂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力带动了该县文旅体融合发展,全县旅游人次、收入逐年攀升,消费市场日趋活跃。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接待旅游750万人次、旅游收入48.8亿元,社消零规模达374.2亿元,位列全省县域第二;2025年1—10月,全县接待旅游730万人次,旅游收入43.8亿元。(记者 檀美玲)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