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中安观察|当徽学叩响世界:一脉文心如何绽放时代之光

发布时间:2025-11-10 17:10:08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初冬清晨,歙县溪头镇蓝田村的薄雾尚未散尽,叶丽昌家的老宅前,几位学者正仔细端详门楣上的木雕。不远处,文昌阁的飞檐在晨光中划出优雅弧线,仿佛诉说着百年文脉的绵延。

青石板路上,徽学研究者们的脚步声回荡在米街巷弄。他们时而驻足于节孝坊前记录石雕纹样,时而在松谷亭下探讨楹联题刻。这座千年古村,正成为徽学研究走向深入的生动现场。

11月6日至8日,第三届徽学学术大会在黄山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徽学研究者齐聚一堂,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徽学发展”展开深入研讨。这场学术盛会,恰是观察百年徽学如何在新时期焕发活力的重要窗口。

过去四载,徽学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学术跨越。自2021年第二届徽学学术大会以来,基础文献的抢救性整理与数字化、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涌现、国际化交流平台的拓展,正推动这门曾经的区域性学问,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显学”。

根基再造:数字航道上的文明抢救

徽学研究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基础革命”。

2021年以来,徽学学者整理出版的各类徽州文书与传世文献汇编达18部410余册,形成了《黄山学院藏徽州文书汇编》、《安徽博物院藏新安孤本珍本医籍丛刊》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是一场对濒危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六百年徽商资料集成(1368-1956)》以其系统性被誉为“徽商研究的基石”,《安徽文库·方志编(徽州部分)》则为区域社会变迁研究提供了完整脉络。

真正的变革发生在2023年——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与相关公藏机构组建了徽州文书馆藏联盟,开启了文书信息数字化与全文数据库建设的系统性工程。

“这意味着徽学研究正在从‘纸堆时代’迈向‘数字时代’。”一位参与该项目的专家如此评价。

数字化不仅改变了研究方式,更拓展了研究边界。学者们无需再为查阅一份散落各地的文书而奔波千里,轻点鼠标即可获取高清影像资料,甚至进行跨地域的文书比对研究。

2024年,“徽州文书——徽州千年宗姓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是安徽省首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此举为徽学研究和徽文化传承发展再添国际品牌。

在基础文献坚实推进的同时,学术研究成果呈现井喷之势。据统计,2021年以来出版的徽学学术著作达42部,涵盖《当代徽学名家学术文库》、《徽学文库·第三辑》等系列丛书。

学术刊物平台建设同步推进。《安徽史学》、《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的徽学研究专栏持续发表高水平论文,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学》辑刊在2023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集刊,标志着徽学拥有了更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格局之变:从徽州乡土到世界舞台

徽学研究正在完成从地方性学问到国际显学的华丽转身。

这一转变的标志之一,是徽学研究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的显著提升。2021年以来,国内徽学学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近30项,覆盖了从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到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的全谱系资助类型。

“《江永全书》整理与研究”、“明清徽州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民间文献视域下的明清户籍与徽州社会研究”……这些项目名称反映了研究视野的拓展与深化。值得注意的是,冷门绝学研究专项达到3项,表明徽学在保护学术“物种多样性”方面的价值获得认可。

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层面,徽学同样表现出色,获批项目20余项,包括“跨学科视域下徽州文书收集、整理与综合研究”等重点课题。

国际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同步拓展。除了持续举办的“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等品牌活动,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会议相继召开。

“徽州历史地理与区域社会研究”学术研讨会为传统徽学注入了新的学科视角;“三学”(敦煌学、藏学、徽学)论坛则搭建了与其它地域学问对话的平台。

与此同时,徽学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与韩国全南大学、英国华威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海外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机制,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徽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为徽学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安徽省相继推出《徽学研究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徽州文书“焕新”计划实施方案》等支持政策,整合全省之力构建徽学研究的良性生态。

人才培养方面,2024年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徽学”二级学科博士点通过教育部备案,标志着徽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范式革命:跨界融合激活古老智慧

徽学研究正在突破传统文史研究的边界,形成多元交叉的研究新范式。

在本届大会上,安徽大学安徽文脉传承与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耿传友呼吁更多学者加入搭建安徽文脉智能平台,以徽人别集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作为切入口,结合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更好地实现安徽文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倡议得到与会专家的积极响应。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卞利指出,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实现“两创”仍是学者重要使命。一方面要构建徽学独特的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同时还要转化为现实成果,通过AI等各种技术手段赋能激活徽州文化。

徽学研究的跨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在蓝田村的田野调查中,建筑学、社会学、历史学、数字技术等多学科背景的学者组成团队,共同解读村落空间布局与社会结构关系。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使徽学研究从单一的文献考证,走向全方位的文化解读。

黄山市实施的“徽学研究与应用人才培养10303计划”,就是这种转化的典型代表。该计划通过田野调查、现场教学等实践形式,推动徽学研究走出书斋、融入现实,让学术成果更具“泥土气息”。

数字化手段的广泛应用,也让徽学研究方法发生革命性变化。从文书数据库到三维建模,从数字人文分析到虚拟现实复原,科技赋能正在重塑徽学的研究模式。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通过增设安庆师范大学、安徽艺术学院两家分中心,形成了“1+7”协调创新格局,大大提升了有组织科研的能力。这种协同创新的机制,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

价值彰显:学术研究赋能时代发展

徽学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身份转变——从单纯的学术研究对象,转变为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在第三届徽学学术大会的圆桌论坛上,专家们深入探讨了徽学如何服务当代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徽学学者积极参与徽文化传承创新、徽州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题调研,为安徽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学术支持和决策参考。

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催生了徽学应用研究的新范式。学者们不再满足于书斋里的考据,而是主动回应时代命题,推动学术成果的创造性转化。

徽派建筑、新安医学、徽州艺术等传统元素,在学术研究的支撑下焕发新生,衍生出民宿、研学、摄影、写生、康养等新兴业态。这些实践不仅保护了文化传统,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

大会现场,有专家指出,要做好挖掘阐释、保护传承、宣传推介三篇文章,实施文化扬帆出海行动,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世界展示安徽文化的风采。

徽学是中国之徽学、亚洲之徽学、世界之徽学。新时代的徽学研究,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强化科技赋能。

徽学研究的范式转型同样值得关注。从单一的历史文献研究,转向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探索;从封闭的学术圈层,走向开放的社会服务;从区域性的文化整理,升级为全球视野下的文明对话。

这种转型使徽学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站在蓝田村的文昌阁上远眺,古老徽州的智慧正与新时期的创新精神交融共生。千年徽州,百年徽学,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跨学科研究深入推进以及国际化视野不断拓展的背景下,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徽学这门“走向世界的中国显学”,正以其独特的学术魅力和时代价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记者 张贤良 潘祯祥)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