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文化中国行 | 传承百年薪火,新时代徽学攀向高峰

发布时间:2025-11-10 17:12:06

11月6日至8日,第三届徽学学术大会在黄山举行。国内徽学学者齐聚黄山,就徽学研究成果与徽州文化传承发展进行热烈交流讨论。

记者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显恩,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卞利,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刘道胜,安徽省徽学学会副秘书长方静等专家学者,倾听学界对于如何在更高起点上,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徽学研究的时代使命,在徽学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进行精彩阐述。

“安徽省是徽学重镇和大本营。”

——徽学从徽州历史深处走来

记者:中国徽学学术大会已在黄山市举办了三届,如何评价本届大会的学术成果?

李国强:安徽省是徽学重镇和大本营,产出了大量优秀成果,培养了众多优秀专家学者。中国历史研究院愿与安徽省各高校、科研机构等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与全国徽学专家学者携手前行,把繁荣发展新时代徽学的责任扛在肩上,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徽学知识体系。徽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实践当中,对于增强全党全社会的历史自觉、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固本培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举办第三届徽学学术大会,既是对徽学百年发展的一个总结,也是为下一个百年徽学开好步、起好头,是深化徽学研究的新的起点。

叶显恩:从本届大会来看,资料发掘更丰富,资料解释的广度与深度得以拓展,研究水平进一步提升,视野更宽、站位更高,我们正在加快构建自主的徽学知识体系。我们知道,大量徽州文书的发现发轫了徽学。对于徽州文书价值的深度挖掘,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重新审视。这一过程需要跨学科的合作,综合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研究方法,展现传统智慧在当代的价值转化。

“读懂徽文化,是读懂中国文化的一扇窗。”

——徽州文化闪耀中华大地

记者:徽州文化历经数百年依然充满活力的原因何在?

李国强: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活态传承,在历代学界持续深耕下,基于徽州文书、徽州遗存、徽州文化,形成了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在内的徽学。在我看来,徽州文化之所以历经数百年依然充满活力,正是因为它孕育于中华大地,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徽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显学,正是因为它拥有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浓缩了明清中国社会的繁华景象,以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雄踞中国学术的制高点。可以说,读懂徽文化,就推开了中国文化的一扇窗。

方静:徽州文化很有特色、很有个性,这种个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典型元素,沉淀这些个性、研究这些特色,产生的成果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研究思维的碰撞与扩散,将推动徽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引领下,徽学研究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爆发期。对于我们徽学研究者,特别是本土徽学研究者来说,应当积极担当时代使命。

“将徽学研究成果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百年徽学期待再攀高峰

记者:从“量的增长”升级为“质的飞跃”,当代徽学研究需要回应哪些具体命题?

刘道胜:一万多处徽州地面文化遗存,四千余种历史文献,近百万件徽州文书,这是非常难得的丰富的学术资源。一直以来,徽州地区就有经济文化互动的一个良好环境,今天同样如此,徽州文化的研究对于助力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

卞利:徽学研究再出发,需要从拓展视野、数字赋能、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国际定位等方面展开。一方面,我们要把学术做好,真正建构徽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自主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打破学科壁垒、整合研究力量、回应时代关切,推动徽学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引入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数字人文等多学科方法,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和应用。

李国强:徽学仍然有不少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前沿问题,徽学的理论方法期待突破和创新,徽学的体系化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把徽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应当锚定徽学领域前沿和学术方向,传承和发展并重、历史和现实并举、文化和民生并行,科学探究徽文化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与演变路径,深度挖掘徽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以全域性、综合性、体系化研究为牵引,推动徽学研究不断攀登新高峰。

记者 晋文婧 袁中锋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