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茜 通讯员 栗稳 邓娟
“电动车有了专门停放点,还能充电,真是太方便了!”近日,长沙县泉塘街道泉睿社区中国铁建国际城小区的居民们惊喜地发现,一期东门一处闲置角落焕然一新,变成了规范整洁的电动车停放充电点。
这背后,是社区党支部牵头,联合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党员和居民代表建立的“五方联动”机制,以“新增设施、宣教引导、隐患防控、便民服务”四步为抓手,运用“老铁议事会”民主协商平台,将治理难点变治理亮点的生动诠释。
从民意到落地,筑牢安全之基
电动车经济便捷,是许多居民日常出行的首选。然而“回得了家,却无处安放”的尴尬在这里同样存在。楼道里、入户大厅内,电动车见缝插针,不仅阻碍通行,更埋下消防安全隐患。
物业负责人坦言:“小区有1.6万余人,电动车2000余辆,而之前仅有3座停车棚,供需严重失衡。”劝诫、清理治标不治本,治理陷入“反复抓、抓反复”的怪圈。“我们也知道飞线充电危险,但确实无处停放、充电点位少,实在没办法。”居民刘先生的无奈,道出了大家的共同困境。
转机来自一场场“老铁议事会”。社区党支部主动破题,组织五方代表围坐一堂,共商解决方案。经过充分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要建就建一座面积够大、功能齐全的智能车棚。
首先选址成为关键,贤达赵新社提出:“一期东门有片区域长期被无序停放的车辆占据,既浪费空间又影响环境,能否改造利用?”
这个建议立即引起重视。“老铁们”多次实地勘察,发现该区域面积400余平方米,因长期闲置,已成为乱停乱放的“重灾区”。经过民主协商,大家一致认为,盘活这片闲置空间,正是“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最佳路径。方案获得绝大多数居民支持后,立即进入实施阶段。
在街道自然资源和城市建设事务中心(项目建设、物业管理)及相关部门指导下,工作迅速推进。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施工,一座现代化电动自行车充电棚顺利竣工。
从一域到全域,拓展治理之效
该电动车棚面积为430平方米,可满足200辆电动车同时停放,共设置164个智能充电接口,配备自动断电、过载保护等安全功能,监控摄像头、灭火器等设施一应俱全。“从选址到建设,我们充分尊重民意,并将智慧化功能引入其中,为居民提供最大便利。”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这个曾经的“杂乱角”已蜕变为标识清晰、管理规范的“安心港”。与此同时,社区线上线下协同推进,通过微信群告知居民新电动车棚已投入使用,同时联动物业开展楼道堆物清理,组织党员、志愿者引导电动车有序停放至停车棚。
“现在停车整齐又安全,我们心里也踏实了。”每天骑电动车通勤的李女士由衷点赞。更重要的是,楼道畅通了,安全隐患消除了,社区环境整体提升。
从未来蜂巢为每辆电动车贴上号码牌推动居民强化自我管理,到楚天世纪城东苑的“居民自治+社会参与+专业指导”模式,再到中国铁建国际城的“四步”工作法,泉塘街道正在探索出一条条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新路径。
11月是全国消防宣传月,街道将以此为契机,推动“建管宣”结合的治理闭环,将试点经验转化为守护更多社区的“放心工程”,让居民的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