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宣城广德市:竹篾传薪火 芦塘鱼灯焕新颜

发布时间:2025-11-13 16:55:46

竹篾翻飞间,一盏鱼灯的骨架渐显雏形。在广德市邱村镇芦塘村,68岁的戴敦喜正专注地打磨着手中的竹料,竹丝的清香萦绕鼻尖。作为芦塘鱼灯第四代传承人,他手中的这门老手艺,如今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绽放出别样光彩——布帛替代油纸更耐存,LED灯取代蜡烛更安全,传统鱼灯早已跳出“正月闹春”的局限,成为兼具文化价值与市场活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载体。

“原先我们芦塘鱼灯,就正月十五闹花灯时扎几盏玩玩,纸扎的身子不经碰,风一吹就怕破,蜡烛点着还担心失火。”戴敦喜放下手中的竹篾,指了指身旁陈列的鱼灯介绍道,“如今不一样了,材料上用布取代了纸,LED灯替换了传统蜡烛,表演起来既安全又牢固,保存个三五年都没问题。”从祖辈传下的单一纸扎技艺,到如今的材料革新,戴敦喜用40年时间,将芦塘鱼灯的扎制技艺打磨得愈发精湛。自幼随祖父戴文田、父亲戴学友学艺的他,不仅熟练掌握竹篾骨架制作、彩绘鳞片及舞灯表演等核心技艺,更通过改良竹篾编织手法、优化颜料配方等方式,让鱼灯的耐用性大幅提升。

让老手艺“活”起来,离不开年轻一代的接力。戴敦喜的女儿戴欣,既是美术教师,也是芦塘鱼灯的新生代传承人。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回到广德投身美术教育,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芦塘鱼灯与美术教学有着极强的关联性。“鱼灯的造型设计、色彩搭配、纹样绘制,都是鲜活的美术教材。”戴欣说,近年来她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将鱼灯扎制、彩绘融入课堂,如今课程已形成完整体系。

在戴欣的推动下,芦塘鱼灯的“颜值”与“内涵”同步升级。传统一节身的鱼灯,如今发展出四节身造型,“飞鱼灯”“龙头灯”等创新款式深受年轻人喜爱。“我们不仅在造型上创新,更把它做成了文化产品。”戴欣介绍,芦塘鱼灯早已不再局限于表演,而是开发出冰箱贴、挂件等文创产品,同时提供定制化制作与租赁服务。2022年,她与团队成立迈田艺术培训有限公司,仅鱼灯相关文创及服务年销售额就达28万余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实现了产业化发展。

这门扎根于广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本身就带着多元文化交融的基因。广德地处皖南与浙江交界,历史上因太平天国运动及湖北、河南移民迁徙,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融格局。芦塘鱼灯便诞生于清末民初的移民文化碰撞中,由皖南鱼灯技艺结合本地旱船舞步法演变而来。民国时期,芦塘匠人以轻便竹篾制成“走阵鱼灯”,融入庙会社火巡游,成为元宵节压轴节目。表演时,舞者以“八”字形穿插行进,模拟鱼群游弋姿态,辅以《急急风》锣鼓点,将水乡记忆与山地民俗巧妙融合。 

历经百年传承,芦塘鱼灯在90年代后发展迅速,如今已形成5支专业鱼灯队,年均参与各类文艺展演10余场,“鱼灯闹春”成为广德极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在传承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多元文化养分,在徽州传统鱼灯基础上简化竹骨架结构以适应旱地巡游,同时融入湖北移民带来的高跷步法,最终形成“鱼灯走阵”的独特表演风格。

如今,芦塘鱼灯的传承已形成稳定的核心团队——戴敦喜主理扎制,戴欣负责彩绘设计,余涛专攻表演编排。三人依托芦塘村,每年定期组织元宵巡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戴敦喜的鱼灯作品还多次受邀在市文化馆及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展出,带动了一批村民参与到鱼灯传承中来。

“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要让老手艺跟上时代。”戴欣表示,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完善鱼灯产品体系,承接更多定制化订单;同时正与文化馆合作,编排以芦塘鱼灯为主角的文艺节目,通过展演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此外,他们还计划依托美术教学资源,开发鱼灯主题研学项目,让这门承载着移民文化记忆与工匠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更多人心中扎下根、开出花。(喻学超 汪成俊)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