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看安徽工业“十四五”答卷上 怎么写出“大省”成绩?

发布时间:2025-11-13 17:00:33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打开世界制造业版图,安徽正以崭新姿态占据核心C位:全球每10块显示面板就有1块产自这里,全国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从这里驶出,全国近三成工业车辆带着"皖字号"驰骋海内外。

"十四五"以来,这片曾以农业和能源原材料为标签的土地,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转型大戏,历史性迈入工业大省行列,用"位势向上、结构向优、质效向好、产业向新、企业向强"的亮眼成绩单,诠释了"制造强省"的硬核实力。

位势跃升: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速度与激情

以前提起安徽工业,大家想到的多是煤炭、钢铁,现在安徽的规上工业营收能冲进全国第六,中西部第一,这五年可谓跑出了加速度!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冯克金列出了实打实的增长数据:"十四五"以来,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比全国高出2个百分点;2025年前三季度更是以8.8%的同比增速位居全国第四,同时领跑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用"快"字彰显发展韧性。

总量进位的背后,是安徽工业经济体量的持续壮大。"十四五"以来,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1.42万亿元大关,规上工业营收从3.8万亿元跃升至5.5万亿元,全国排名实现从第12位到第6位的跨越。

更值得骄傲的是贡献度的稳步提升——工业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连续保持在30%以上,2024年达41.9%,2025年前三季度更是飙升至46.4%,近乎撑起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压舱石"和"火车头"作用愈发凸显。

走进蔚来合肥新桥工厂的“黑灯车间”,941台机器人协同作业,98秒完成整车车门安装。在合肥经开区,江淮汽车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发往全球各地。

“十四五”以来,全省汽车、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分别增长了2倍和15倍,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汽车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转型,正是安徽工业位势跃升的生动缩影。

结构优化:新兴产业撑起工业"半壁江山"

在今年举办的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量子计算机、飞行汽车、固态电池等前沿科技产品让人目不暇接,1623件展示产品中,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展品占比高达62%,182件"大国重器"集中亮相,尽显安徽制造的"科技范"。这背后,是安徽工业结构持续优化的坚实步伐。

“十四五”以来,安徽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强筋壮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1%,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从40.3%提升至43.6%,位居全国第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从12.2%提高到16.1%,2025年前三季度更是以27.8%的增速创下"十四五"以来新高,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6.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42.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双招双引"的持续深化和世界制造业大会的平台效应,为产业结构优化注入强劲动力。2025年举办的世界制造业大会吸引了53个国家和地区的659位外宾参会,促成合作项目735个,总投资达3802亿元,其中十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88%。首次举办的"央企安徽行"活动更是收获满满,50家央企的39位负责同志及相关部门、子公司负责人约170余人参加活动。大会期间,参会央企赴8个市和相关省属企业开展座谈交流、项目对接、产业推介等活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4个,签约优质项目12个、投资规模275亿元,开创央地融合发展新局面。

在省会合肥,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低空经济正在“起飞”。合翼航空公司总经理李晓娜介绍,其零部件与新能源汽车通用率达65%,企业依托其电池研究院与国轩高科等供应链企业深度合作。

合肥骆岗公园,这座由旧机场改造的城市新地标,正成为低空观光等应用场景的绝佳载体。随着首张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获得,合翼航空将在此正式开展EH216-S航空器低空观光商业运营,并计划逐步开拓城市通勤等场景,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低空经济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更折射出安徽以新兴产业为引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坚定步伐,"打飞的"正从想象走向现实。

质效提升:智改绿转激活发展新动能

走进益益乳业生产车间,“用心做好每一杯奶”的标语随处可见,却鲜见工人身影。“这个车间看似无人,实际上正处于生产状态,在中央控制室可以看到生产车间、牧场牛舍、挤奶大厅以及销售终端门店的每一个运行细节。”工作人员介绍。

作为安徽省乳业领域的“老字号”,近年来益益乳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有力提升了企业运营管理水平——智能化率提升27%,产品优良率提升4%,用工减少25%。

益益乳业的转型故事,是安徽制造业"智改数转"的生动写照。“十四五”以来,安徽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数量从不足1000家爆发式增长到2.33万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从全国第15位跃升至第5位,培育的全球"灯塔工厂"、国家级智能工厂和5G工厂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深入推进,让土地产出效率大幅提升——规上工业企业亩均营收增长超30%,亩均税收增长近40%,员工人均创造营收从146.8万元提升至187.2万元。

向"高"攀登的同时,安徽工业也在向"绿"而行。2024年底,规上工业以年均3.8%的能耗增长支撑了7.9%的增加值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2%,比全国多降4个百分点,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创新驱动是质效提升的核心密码。“十四五”以来,安徽企业研发投入突破千亿元,建成200多家"国字号"创新平台,营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覆盖率超九成。

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期间,东超科技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提词器、尊界S800、科大讯飞多语言视听系统等三大创新产品,广泛应用在开幕式、会见、晚宴和接待服务,全网涉及三大科技产品相关稿件1575条,浏览量2224万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达1.1亿次,彰显了安徽制造的创新魅力。

产业焕新:集群发展铸就"皖造名片"

"现在全球近10%的显示面板、全国20%的光伏组件、30%的光伏逆变器和工业车辆都是‘安徽造’,全省DRAM动态存储器芯片产量全国第一,液晶面板显示驱动芯片晶圆代工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冯克金如数家珍般介绍着安徽的产业优势。

“十四五”以来,安徽坚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等产业聚链成群。装备制造产业营收突破1.2万亿元,跃居全国第六,其中高端装备营收占比近五成,工业车辆产销量、国产六轴机器人出货量均居全国首位;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连跨两个千亿台阶,2024年突破5000亿元;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

当前,安徽加快建设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把目光聚焦产业链“链主”企业。仅最近几年,就招引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产业基础日益坚实,零部件企业纷至沓来。

“作为一家上海公司,我们在合肥开启又一次创业,就是看中了这里雄厚的产业基础。”上海保隆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资深经理徐永高说,安徽汇聚着企业的众多下游客户,“抵近客户,既能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需求,沟通效率也大大提高。”

产业焕新的同时,"安徽制造"加速"出海"。"十四五"以来,机电产品占全省出口总值比重从59%提升至70.4%,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额同比增长71.9%。

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2023/2024年度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91%的受访德企表示将继续扎根中国市场。

“前沿的生产技术,使我确信,这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潜在客户。”在6月举行的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对接会上,福斯润滑油(中国)有限公司项目拓展总监彭硕人(SoerenPietrek)参加了走访淮南经济开发区活动,其间,安徽景丰纸业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生产线令他印象深刻。

企业攀强:梯度培育筑牢发展根基

“十四五”以来,安徽构建起"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企业生态体系。规上工业企业数从1.8万户增至近2.5万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0.85万户增至2.3万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从2818户增至7221户,均实现约2倍增长;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690户,位居全国第八。营收超十亿元企业增至775户,超百亿元企业达61户,超千亿元企业达6户,企业梯队不断壮大。

优质项目的持续落地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2022-2024年,全省招引项目连续三年突破1万个,50亿元以上新开工制造业项目累计达129个。"十四五"以来,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制造业投资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1.2%,位居全国第二,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五年砥砺前行,五年蝶变升级。从传统农业大省到制造大省,从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工业用五年时间完成了历史性跨越。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安徽将继续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省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服务赋能企业发展,让"安徽制造"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书写工业强省建设的新篇章。(记者 汪乔 许梦宇 符秀云)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