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语:“名医、名科”,是拉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与硬核支撑。近年来,长沙市公立医院涌现出一批重点专科和名医,综合实力突出、特色优势明显、临床疗效显著,深受患者信赖。即日起,由长沙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开设“名医名科”专栏,全景扫描全市名医名科的特色与优势,带大家领略医者仁心的专业风范与学科发展的强劲动能,同时搭建权威寻医指引平台,让各地群众精准对接优质医疗资源,切实享受到医疗发展带来的民生红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唐璐 通讯员 周阳 朱文青
作为长沙南城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一直致力于提升多学科高效协作救治水平、扩大医疗急救半径。年接诊量领跑省内同级医院,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持续稳居高位;ECMO、床旁血液净化、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等高端救治技术全面覆盖,重症中毒救治等特色专科精准填补区域医疗空白;整体诊疗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成功跻身国家重点专科培育项目;依托5G信息化技术打通院前院内救治壁垒,创新落地“上车即入院”救治模式,ECMO等高端技术救治成功率超全国平均水平……
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成立于1994年,占地5000余平方米,开放床位105张,集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口腔等各种危急重症、创伤、中毒病人救治为一体,24小时应诊,包含院前急救部、急诊诊室、急诊抢救室、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急诊留观室和急诊综合病房在内的完整的应急医疗服务体系(EMSS),同时设立动物致伤门诊、创伤中心、复苏中心、中毒中心等亚专科。目前拥有急诊专科医师56人,其中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11人,博士研究生3人,在读博士2人;护士121人,其中副主任护师12人,是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室。
作为湖南省医学会急诊专委会副主委、长沙市医学会急诊专委会主委及长沙市急诊与创伤双质控中心挂靠单位,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始终以“同质化建设、全链条赋能”为核心抓手,系统性构建区域内急诊急救大平台,与长沙市120急救中心实施共建,设置中心急救站,自2021年起陆续在雨花区设置东山急救点、洞井急救点、同升急救点、跳马急救点、树木岭急救点,形成了“一智慧中心五急救站点”的模式。此外,通过与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建立急救联盟,打造长沙市卒中地图等,凭借高效响应、精准救治的硬核实力,成为守护区域群众生命健康的急危重症救治“核心枢纽”。
双质控+全辐射:扛起区域医疗质量“把关人”职责
从事故现场到手术室,生命救援的“黄金时间”如何被极致压缩?答案藏在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搭建的区域医疗质控与救治体系里。作为长沙市急诊与创伤“双质控中心”挂靠单位,科室以系统性布局织密安全网,用智慧化联动打通生命线,稳稳扛起区域医疗质量“把关人”的重任。
今年5月,树木岭路的车流中突发险情:一位七旬老人遭遇严重车祸,意识模糊、伤情危急。救护车呼啸而至,医护人员在现场紧急处置的同时,5G网络已将患者生命体征、伤情画面实时“传送”至医院指挥中心。多学科专家秒速集结线上会诊,远程指导院前抢救细节,院内手术室、血库同步启动术前准备。当急救车稳稳停在医院门口,医护人员已在此等候接诊及护送患者至抢救室,并立即继续予以生命支持,同时完善床旁超声评估及诊断性腹穿等相关检查,直接被送至早已就绪的手术室——这条“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高速通道,为生命抢回了关键时间。
这样的高效救治,源于科室构建的多元联动体系。依托5G信息化技术,科室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救护车上的监护数据、现场情景实时回传,专家“隔空问诊”打破时空阻隔,“上车即入院”不再是口号。同时深化警医联动机制,与地方交警、省高速交警搭建24小时专属联络群,在高速出口附近的创伤救治站点随时待命,针对车祸等创伤事件实现“信息提前传、救护车快抵达、救治零延迟”,让救援速度再提一档。
为推动长沙全域急诊与创伤医疗质量齐头并进,科室深耕同质化建设:聚焦呼吸机操作、床旁超声、心肺复苏等核心技能,常态化开展全市急诊医护培训,让技术标准贯穿全域;深度参与各级医院急诊科建设及等级评审,摒弃“一刀切”模式,根据不同规模机构特点“量体裁衣”定制发展方案,精准赋能基层学科成长;建立全维度调研机制,系统收集各级医院急诊科核心数据,构建“调研-分析-改进-跟踪”的闭环决策体系,让质量提升有的放矢。
科室构建了涵盖急诊电子分诊系统、电子抢救登记系统、电子留观系统、电子突发登记系统、创伤紫云信息系统、5G电子腕带及重点病种等功能的多维度管理系统,自主研发急诊信息平台并获国家专利,通过精准采集诊疗数据,为学科PDCA循环改进提供真实依据,实现急诊管理精细化、高效化。
这支专业团队用标准化技术、个性化赋能、智慧化联动,让每一次救援精准高效,成为长沙及周边区域群众最信赖的“生命防线”。
特色专科突围:打造病种救治“一站式”解决方案
今年5月,一名65岁患者突发剧烈胸痛,急救团队接警后15分钟疾驰抵达现场,快速稳定生命体征后紧急转运。院内团队早已同步待命,患者到院即转入介入手术室,术中突发反复室颤,危急关头,急诊团队迅速启动体外膜肺氧合(ECMO)搭建生命支持防线,配合手术团队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术后一周,患者心脏功能显著恢复,成功撤离ECMO重获新生——这起高危病例的救治奇迹,正是科室“一站式”解决方案的生动实践。
“一站式”救治的底气,源于技术、协作与流程的系统性突破:主导型多学科协作(MDT)高效运转,急诊科化身创伤救治“指挥中枢”,统筹多发伤救治,术后患者统一留驻急诊ICU集中监护,确保复杂治疗的连贯性与精准性;顶尖生命支持技术平台筑牢防线,ECMO救治成功率超全国平均水平,年完成20余例重症救治,搭配床旁血液净化、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为危重患者守住最后生机;开通胸痛、卒中、创伤“先救治后挂号”绿色通道,CT等关键检查优先执行,心梗患者实现“到院直通介入室”,最大限度减少心肌细胞坏死。
此外,科室聚焦急危重症救治痛点,构建特色一体化治疗体系:急性胰腺炎一体化治疗树立全省标杆,轻重症患者均在急诊完成全程救治,并与东部战区总医院建立专病联盟,通过早期技术干预大幅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作为长沙市急性中毒救治核心单位,每年成功救治重症中毒患者五六十例,覆盖多元中毒类型,依托血液灌流、人工肝等技术实现毒素清除与脏器保护“一站式”完成,填补区域医疗空白。
人才队伍筑基:扩容+细分筑牢发展根基
急诊医学科以“内外并举”的人才战略、人性化团队管理与坚定责任担当为支撑,持续夯实发展根基,全力守护群众生命健康。
面对日益增长的诊疗需求,科室率先发力人才扩容,近年新招录医护人员20余名,数量稳居全院前列,为应对巨量急诊任务注入新鲜血液。更具前瞻性的是,科室打破传统“全科化”救治模式,精准布局院前急救、重症医学、腹痛诊疗、心肺复苏、外科急诊五大亚专科,让每一类急症都有专属“救治专家”,推动急诊服务从“全覆盖”向“高精尖”升级。
在人才培育上,科室构建“引进+内培+输出”的良性闭环:大力引进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为学科注入“硬核力量”;全力支持内部成长,培养了5名博士,每年选派4-5名医生、8名护士赴外长期进修,超声、呼吸机等专项技能培训覆盖全员,更额外给予绩效补贴激励成长。
如今,科室已成为区域急诊人才“摇篮”,向多家医院输送了急诊科主任等骨干力量。通过常态化科内培训与市际交流,气管插管、电除颤等核心抢救技能不断精进,并前置到院前急救环节,为患者抢抓“黄金救治4分钟”筑牢技术根基。
责任担当铸魂:24小时坚守的生命防线
作为科主任,龙勇每年春节都守护在长沙,每年除夕都会去科室安排工作指挥抢救,2020年春节疫情,本是阖家团圆的时刻,在市卫健委发出支援武汉的号召后,作为在2003年曾参与了抗击非典工作的“老同志”,龙勇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前往一线驰援武汉,用逆行身影拉开了急诊抗疫的序幕。他担任金银潭医院联合专家组副组长、北六病区主任。在医疗队和北六病区本院全体医护的共同努力下,病区很多患者转危为安,圆满完成了医疗队的救治任务。
急诊团队始终以“随时应战”的状态守护城市安全:核心骨干24小时开机待命,节假日全员坚守,面对疫情、突发事件总能第一时间集结响应。针对急诊工作高强度、高应激的特点,科室创新实行“潮汐式”弹性排班制度,高峰时段全员集结,平峰时段合理调休,高压岗位人员实行阶段性轮换;同时根据医护性格特质与技术专长分配岗位,实现“人岗精准匹配”。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凝聚起强大合力,同事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是互相关心的“家人”,锻造出一支“有激情、敢担当、善作为”的急救铁军。
急诊医学科的责任担当,更藏在十年如一日的科普坚守中。深知“第一目击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科室坚持10余年深耕公众急救科普:常态化走进学校、比亚迪等企业,通过实操教学普及心肺复苏、外伤包扎等基础技能;专为14岁以下青少年打造“爱心小精灵夏令营”,从小植入急救理念;借助公众号、新媒体平台发布科普内容,联动主流媒体形成传播合力;积极呼吁完善公共急救设施,推动AED在公共场所布局,聚焦“会用、敢用”开展专项培训,破解“有设备无技能”痛点,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目标。
面向未来,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将持续以患者为中心,全力打通急救全流程壁垒:进一步优化院内绿色通道,加强复苏中心等亚专科建设;推进院前移动ICU建设,将ECMO等核心技术向现场延伸;在公众层面持续赋能,培育壮大“第一目击者”队伍,让普通群众成为急救体系重要一环,填补“黄金救治时间”空白,让生命防线更加坚固。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