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芜湖的名字,曾因一句响彻网络的“芜湖起飞”而成功破圈。然而,这座城市的“起飞”,并非仅仅依赖网络流量的加持,其背后是一场始于数年前的、静水流深的人才与产业变革。
这座枕江而居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曾长期面临非省会城市的人才困境:一边是长三角核心城市的 “虹吸效应”,高端人才引育难度大;一边是本地产业升级的 “人才渴求”,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急需技术骨干与青年力量。
但短短数年,芜湖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 “人才答卷”:全市新申请认定的博士人才从2020年不足百人增长到2024年374人,每年新招引大学生从1.6万人增长到10万人,2025年预计突破12万人,创新能力跃居全国地级市第22位、三年累计前进10位。
这份突破的背后,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紧扣“产业+ 人才+科创” 这个核心,把人才工作嵌进城市发展的脉络里。
无论是“鸠兹科创湾” 筑巢引凤,还是“订单班 + 产业教授” 育才兴产,在“紫云英人才计划” 的统领下 ,芜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创新集聚人才的实践,走出了一条非省会城市的人才突围路,让“人才红利” 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红利”。
战略破局:从“紫云英”到“鸠兹湾”,一座城市的顶层设计
人才竞争,本质是制度和生态的竞争。
2021年,芜湖推出“紫云英人才计划”,以这座城市常见的植物为名,寓意人才如紫云英般扎根生长、花开遍地。四年间,政策不断迭代升级,形成“基础普惠+产业专项+区域定制”的三层政策体系。
“我们不仅要吸引人,更要精准地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芜湖市委人才工作局负责人介绍,政策覆盖全职引进、本土培养、柔性引进、离芜返芜等各类群体,实现“人才在哪,政策就跟到哪”。
在此基础上,芜湖更进一步,打造“鸠兹科创湾”——在全市最优山水地段布局18个创新园区,统一标识、统一政策、统一服务,出台 《关于 支持“ 鸠兹科创湾 ”人才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 (试行 )》 定制人才政策。目前已有13个园区投入运营,入驻科创企业超400家。
“这里不像传统的产业园,更像一个对年轻人友好的‘创新社区’。”园区运营单位介绍说,“步行范围内有实验室、咖啡厅、健身房,还有人才公寓。”
政策不只是写在纸上。芜湖上线运行“芜湖紫云英人才服务平台”,对政策申报进行线上集中受理、各职能部门并行审核,实现数据后台共享、全程一次申报、资金一键直达,让人才政策兑现像“网购”一样方便。截至目前,已累计兑现各类人才补贴36.9万人次、20.8亿元,平均办理时间从3个月压缩至1个月内。
“让人才政策像‘网购’一样方便”,正成为芜湖引才的软实力。
企业主场:奇瑞、海螺、埃夫特的“人才磁场效应”
“不是一线城市留不住,而是家乡的人才计划和产业梦想更让人心动!”
今年7月,刚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毕业的潘学飞,放弃了互联网大厂的高薪邀约,带着“让汽车懂人心”的科研理想,入职家乡企业,成为开阳实验室智能交互领域的研发者。
这份“双向奔赴”的起点,始于一场高效的校招邂逅。作为土生土长的芜湖人,潘学飞始终牵挂着家乡汽车产业的发展,去年十月芜湖 在北大举办的专场招聘会,让他看到了实现“反哺家乡”的契机。“投完简历的当天下午,就接到了开阳实验室主任的直通面试邀请,从技术方向到职业规划,聊得全是干货,那种被重视的感觉太真切了。”潘学飞回忆,正是这份“不绕弯子”的诚意,让他坚定了加盟奇瑞的决心。
如果说政策是“引才之手”,那么企业才是“用才之主”。
在芜湖,龙头企业成为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奇瑞、海螺、埃夫特等一批本土巨头,不仅是产业引擎,更是人才高地。
奇瑞汽车是全球引才的典型。依托“紫云英人才计划”,奇瑞探索“城市+企业”联合引才模式,借力政府政策,打造“类长三角”人才磁极。近年来,奇瑞累计引育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占全市近四分之一。
为激发技术人才活力,奇瑞在国内汽车行业较早推行“管理+技术专家”双通道发展体系。技术人员不必挤“管理独木桥”,也能晋升至首席工程师、科学家等岗位,享受对等待遇。
埃夫特机器人在意大利设立驻外机构,招引近百名高层次人才在当地入职,柔性开展智力合作1682人,芜湖人才工作不求 “为我所有”,但要“为我所用”的务实作风为企业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同样,海螺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埃夫特与中科大、上海交大等高校合作推进22个产教融合项目……为了服务企业用好人才,芜湖市推出“海聚奇才”高层次人才招引品牌,定期到重点企业尤其是营收2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中征集博士岗位,常态化邀请海内外博士来芜参访对接,一年来已有2000多位博士报名参加、近800位博士来芜面试。在芜湖,企业不再是人才的“终点站”,而是“成长平台”。
产教融合:从“订单班”到“产业教授”,高校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高校是人才的“蓄水池”,更是产业的“创新源”。在芜湖,产教融合不是口号,而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
安徽工程大学,被誉为“安徽省制造业的黄埔军校”,近年来构建“学—赛—研—创—产”五环贯通的实践创新体系,与企业共建18个产业学院、26个产教融合中心。
“我们推行‘四题模式’:企业出题、学院审题、学生选题、联合解题。”安徽工程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生的毕业论文,就是企业的真实课题。”
安徽师范大学则深度嵌入芜湖“鸠兹科创湾”建设,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弋江区共建“合成生物智能研发平台(AI4S)”,由校长熊宇杰亲自牵头,已与20余家本地企业开展合作。
更接地气的是“订单班”和“产业教授”制度。芜湖市出台《冠名班、订单班和学徒制培养人才设班支持实施细则》,按每人每年4000元标准给予学校设班补贴,企业承担一半。 全市已支持订单班153个,覆盖企业80家,惠及学生7700余人;聘任“产业教授”629名,财政按实付薪资的60%给予补助。政策“真金白银”推动校企“真刀真枪”合作。
生态营造:从“青年驿站”到“人才社区”,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
引才容易留才难,尤其是对年轻人。
芜湖深谙此道,着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围绕青年“就业、创业、安居、社交”四大需求,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
紫云英人才驿站和大学毕业生“青年驿站”是芜湖的暖心举措。外地毕业生来芜求职,可享受7至30天免费住宿,最长6个月内低价续租。
在埃夫特研发中心,作为七月入职的实习生,中科大工程博士戴树青已在这片校企共建的“科创沃土”上,沉浸式深耕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领域三个多月。
“选择来这儿,既看中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前景,更被这里实打实的支持打动!”戴树青跟记者分享他入职后的惊喜。埃夫特不仅为他提供了安工程校区内的免费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高校优质设施全天开放,每月还有5000元的津贴加科研补助,让刚步入实习的博士彻底没有了生活顾虑。“不用为租房、开销分心,每天能全身心扑在技术攻关里,这种专注搞研发的状态太爽了!”
为解决青年“创业四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无人脉)难题,芜湖设立5亿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建设“创住一体”的青年创业社区,累计支持青年创业5875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1亿元。
更长远的是,芜湖启动“十万工程师引育计划”,绘制工程师“热力图谱”,建设“工程师小镇”,让工程师在芜湖有地位、有舞台、有未来。 到2030年, 芜湖计划引育卓越工程师75名、高水平工程师750名、骨干工程师7500名。
记者手记:
从“紫云英”到“鸠兹湾”,从“订单班”到“工程师小镇”,芜湖正在用一套“政策+平台+生态”的组合拳,打破非省会城市的人才困局。
这座城市没有满足于做长三角的“配角”,而是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以城留人,走出一条正向循环的发展路径。
“人才不是来‘奉献’的,而是来‘成就’的。”一位芜湖市委人才工作局工作人员说得很实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搭建舞台,让人才在这里实现价值。”
如今,在鸠兹科创湾的实验室里,在奇瑞的全球研发总部,在高校的订单班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选择芜湖、扎根芜湖、成就芜湖。
芜湖的这场“人才逆袭”,才刚刚开始。
(记者 史睿雯 朱晓桐)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