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安徽要闻

从“沉睡老屋”到“活力资产”,安徽定远干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5-11-20 14:12:33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一栋闲置多年的农房,能产生多大的价值?

在安徽定远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给出的答案远超想象。

从方案到试行,顶层设计有理有据

2020年9月,中央农办批准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安徽省滁州市作为整市推进试点的地级市,选定定远县开展农村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工作。

以2020年为开端,定远县全力开展相关工作,以《定远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为指导,配套出台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资格权认定、流转盘活等20个具体实施办法和指导意见,抽调12名业务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开展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选取西卅店镇、池河镇和青山村、池阳村等五镇九村先行开展试点改革。

“通过前期摸底,发现70%以上自然村庄农户入住率不到65%,农房空置率比较高。”定远县农村经济服务站站长宣锋介绍:“根据各个乡镇不同的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分项目施策。比如,藕塘镇有藕塘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资源,我们在规划的时候就会往这方向上靠,周边闲置农房也会按照这个方向去改造利用。”

从红色旅游破题开路,发展民宿文旅、庭院经济、特色产业,沿江淮分水岭风景廊道定远段辐射,定远县结合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打造各具文化特色的景点及打卡点,成功激活闲置农房多元价值。

“政策引领,具体落实到每个乡镇每个村,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出各自最大的优势,赢得最大的资源将闲置农房利用起来。”宣锋说道。

从解决问题到发挥优势,精准规划突显价值

层层落实,必然困难重重。

“我们这边闲置农房主要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跟农户谈的时候,有不愿意合作的,也有趁机抬高价格的。我们就多去沟通,大部分农户是非常愿意的,对他们来说,房子空着也是空着,租给村里,一年还有点额外的收入。”池河镇岱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宋国浩说。

真正想让闲置农房“活起来”,配套问题也需解决。

“岱山新村后面的一个30亩大草坪,之前是一块坟地,有100多座坟墓,当时做了很长时间的群众工作,村两委分别前往浙江、杭州、台州等地找到墓主沟通,前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最后把所有的坟迁走了。”宋国浩补充说。

岱山社区东依岱山山脉,西傍岱山湖。基于优美的自然环境,经多年改造建设,2024年,岱山社区入选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

2025年,岱山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梅白来”乡村运营有限公司,精准规划岱山新村闲置农房,将农房打造成特色民宿、手工坊、餐厅、咖啡屋等。7月开始运营,截至9月底,营收达70余万元。

“梅白来”乡村运营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国胜介绍:“岱山新村闲置农房位置很分散,我们对这些农房进行梳理,结合不同的房型,设计适合的业态形式,比如‘梅白来’小宿那三间农房,位置比较靠近,房型比较适合做民宿,我们就改造成现在这样的套间,适合家庭入住。”

精准规划,让闲置农房有了不一样的生机与价值。

从“单枪匹马”到“并肩作战”,双向奔赴互惠共赢

岱山社区仅是一例,同期,定远县在多地展开实践。

西卅店镇青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安徽恒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文旅项目,让“沉睡老屋”焕发新生;炉桥镇河头村积极引进浙江小六石公司等专业运营团队,助推项目运营,将闲置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如今,定远县已盘活闲置农房(宅基地)1670宗,共55.8564万平方米,吸纳社会资本9000余万元。通过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盘活利用,全县村集体收入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分别增加520.66万元和1956.82万元,带动农民就业2195户。

好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各方通力合作。

“盘活闲置农房,光靠我们单方面努力肯定不行,我们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欢迎社会资本投入,主动吸引定远籍专业人才回乡就业创业。这么多年,大家共同努力,成效还是挺大的。”宣锋表示。

政府精准施策,制度引导;村集体统筹协调,凝聚共识;农户个体协同配合,积极参与;社会资本注入活力,提供支持;专业人才施展才智,助推发展。

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并肩作战”模式已在定远县“落地生花”。

岱山社区“梅白来”,青山村“瓜蒌部落”,河头村“时光小院”……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不仅成功激活“沉睡老屋”,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更是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定远路径”。

站在新的起点,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定远县还会如何做?拭目以待。

(文/王晓露)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