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长沙新闻

实体书店,不止于书 长沙实体书店以“书店+”创新经营模式

发布时间:2025-11-25 17:30:25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佳怡

  深夜11时,天有些冷了,然而,德思勤24小时书店却灯火通明。书架前,备考的学生正翻阅专业书籍,还有几位年轻人安静地坐在阅读区的角落里,享受着一天中难得的宁静时光。店长张思虹生怕打扰了读书的人们,轻声告诉记者:“这盏灯,我们已经亮了十年。”

  在电子书、短视频和线上购书的持续冲击下,实体书店是否已成为时代浪潮中遗憾的一滴眼泪?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历时两周,走访了长沙十余家具有代表性的实体书店,试图寻找长沙书店在数字化浪潮中的突围、探索与坚守。

  探店实录

  书店早已不只是“卖书的地方”

  工作日下午3时,橘子洲乐之书店内,游客与读者交织。这座始建于1924年的美孚洋行旧址,如今已成为融合历史与现代的文化地标。窗外,湘江碧波与杜甫江阁交相辉映;窗内,1.8万余册藏书静静陈列,其中《长沙橘子洲》等红色经典书目特别耀眼。

  “我们不仅是书店,更是文旅融合的载体。”店长蒋洋洋介绍,书店延续“书+N”的多元经营模式,除了图书销售,还提供咖啡简餐、文化沙龙等服务。记者注意到,在非周末的下午,店内上座率仍超过七成,既有专程前来打卡的游客,也有本地居民前来阅读。

  在建湘北路的止间书店,一场别开生面的“4无忌惮”读书会正在进行。读什么书、谁来读、怎么读全凭自由,即便没有提前阅读也能参与这场读书会。读书会上,一位来自开福区浏阳河街道的环卫女工主动站起来,分享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她说:“我没读过多少书,但我特别热爱阅读,热爱中国历史。”

  止间书店主理人王岳峰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他们每月要举办20余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轻松有趣的方式,让阅读重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夜幕降临,城南的德思勤24小时书店开始迎来另一批读者。记者在晚上到达时,发现阅读区仍有近20名读者。店长张思虹带记者参观了书店的留言区,6本厚厚的留言本上写满了读者的心声:“谢谢这里的灯光,陪我度过考研的每一个夜晚。”“偶然走进,却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宁静。”“作为设计师,这里的专业书籍总能给我灵感。”……

  谁还在实体书店买书读书?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出版物零售额达2081.6亿元,其中线下书店销售占比仍稳定在三分之二。在长沙,实体书店的读者结构正在悄然分化,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特征。

  记者在长沙法律书店遇到了从业20多年的戴律师。尽管书店已从定王台老店搬到浏阳河畔,他仍然保持着每月“打卡”的习惯。“这里的法律书全、专业,店员也像朋友一样。”简单的评价里,满是对书店的信任与依赖。

  而这家开业34年的专业书店,用时间诠释了“书店+专业服务”的价值。作为湖南法官、检察官、律师的“案头书房”,书店内民商事、刑事、行政类法律书籍一应俱全。更贴心的是,所有书籍均可拆封阅读,读者能当场查阅法条、参考专家观点,即时解决办案困惑。

  书店负责人冼荣丽说,为匹配法律从业者的高效需求,他们推出了“同城一小时配送”服务,工作人员可为法官、律师送书上门。同时,书店还免费提供法律咨询,牵线公益律师为普通市民解答劳动纠纷、婚姻家事等问题。冼荣丽说:“我们不是单纯卖书,是为法律人搭建桥梁,为普通人点亮正义的灯。”

  在渔人码头的拙鱼书房,记者见到了另一番景象。书店二楼临江空间的所有座位免费开放,读者可在此安静阅读、学习,即便不消费也不会被打扰。“我们希望给周边居民一个能沉下心的阅读空间。”店长王湘珂说,书店周边学校密集,许多家长下班后会带孩子前来。久而久之,孩子们不仅养成了“进书店就安静”的习惯,还会主动提醒新来读者“这里是书店,要小声哦”。

  除了免费阅读区,拙鱼书房每年还举办100多场公益活动,从《诗经》解读、《金刚经》智慧分享,到亲子关系沟通技巧、职场焦虑缓解方法讲座,用书籍与陪伴为社区居民注入温暖。

  走“小众文艺”路线的镜中书店,则成为年轻人的“精神自留地”。虽然空间不大,但处处藏着巧思:墙面挂着独立艺术家的画作,文创区摆放着手工陶瓷、小众插画师设计的明信片。定期举办的“诗歌朗诵会”,总能吸引一群热爱生活、追求个性的年轻人。

  “我们想遇见同频的人。”店长任世林说,书店的会员多是“回头客”,大家来这里不仅是为了买书,更想通过活动交流心得、结识知己,让书店成为“有温度的社交空间”。

  经营困境

  书不好卖了,但情怀还在

  尽管“书店+”模式为实体书店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行业面临的经营压力依然不容小觑。

  “图书销售收益持续走低,租金与人力成本逐年上涨,仍是普遍面临的‘生存难题’。”采访中,不止一位书店负责人向记者坦言。据湖南省发行单位2025年度核验情况数据统计,长沙市实体书店总量达1462家,网上书店983家,市场格局保持动态平衡,但单个书店的盈利能力犹如拧螺丝,在持续承压。

  张思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3000平方米的空间,6万余册藏书,加上24小时营业的人力成本和水电开销,每月固定支出不是小数。“如今实体书店的效益确实一般,但我们的情怀仍在。我们希望这盏灯能一直为喜爱阅读的读者亮着,让书香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行业面临的不只是经济压力,还有定位的困惑。业内人士指出,要警惕“泛多元”陷阱。“若只是将图书与其他元素生硬叠加,不讲品位、不顾定位,不仅会侵蚀实体书店独特的文化调性,还会瓦解忠实读者的情感黏性,最终陷入‘丢了初心也失了市场’的困境。”

  一位书店经营者告诉记者,近年来确实看到一些同行在转型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有的书店变成了纯粹的咖啡厅,图书成了装饰品;有的过分追求‘网红效应’,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底蕴。如何在创新与坚守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个书店经营者都要思考的问题。”

  突围之路

  “书店+”的多元探索与政策支持

  面对困境,长沙实体书店展开了一系列“书店+”实践的探索,并在政策支持下寻找突围之路。

  “书店+文旅”让乐之书店成为历史建筑里的文化新地标;“书店+人文活动”让止间书店成为墨香里的文化会客厅;“书店+专业服务”让法律书店成为法律人的“案头书房”;“书店+社区公益”让拙鱼书房成为江景旁的温暖阅读港湾;“书店+小众文艺”让镜中书店成为年轻人的“精神自留地”;“书店+24小时+创新创业”让德思勤书店成为不夜城的“知识加油站”。

  这些创新模式背后,是长沙市委市政府持续的政策支持。长沙市委宣传部出版处负责人介绍,2015年,长沙颁布《长沙市实体书店扶持办法》,并于2022年进行修订,将扶持金额从300万元提高至500万元。在大型书城、示范书店和特色书店建设方面,长沙通过网点建设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统筹推进实体书店发展。

  截至目前,长沙市已累计发放扶持资金3600万元,重点扶持实体书店近百家。近五年,长沙还持续开展“书香长沙”购书节系列活动,每年向公众免费发放30万元至50万元购书券,引导市民逛书店、读好书、品书香。

  此外,长沙还发布“长沙阅读地图”、推荐“长沙书榜”,聘任著名作家王跃文、汤素兰为“长沙阅读推广大使”,举办“长沙书会”。更具创新性的是,长沙为全国最美书店增设路标指示牌,相关宣传片“一座将书店做进路标的城市”火爆全网,阅读量超2亿次,让书店成为城市文化名片。

  实体书店的转型,本质上是对“人”的重新发现。无论是法律书店的专业服务,还是止间书店的共读社群,成功的案例都在证明:当书店成为连接人与知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时,它就拥有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碎片化阅读日益盛行的今天,实体书店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图书销售场所,而是成为城市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业内专家所言:“读者或许会为情怀短暂消费,却绝不会永远为情怀买单。实体书店要想长久立足,就必须树立‘用户思维’,把‘阅读’的需求做深、做透、做强。”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那些能够在这场转型中站稳脚跟的书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紧紧围绕“读者”与“内容”两大核心支点创新发力。它们或是像法律书店那样深耕专业领域,或是像镜中书店那样聚焦特定人群,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书店+”的真正内涵。

  从书店的经营中可以窥见一座城市对阅读的坚守。在数字浪潮中,长沙的实体书店正用“书店+”模式,书写着自己的生存哲学。从橘子洲头到浏阳河畔,从历史建筑到社区角落,这些“有温度、有活力”的文化地标,正在让书香与长沙共生共长。

  或许正如一位读者在止间书店留言本上写下的那样:“书店不是冰冷的空间,是有人情味的港湾。在这里,我们因书相遇,因书温暖。”而这些温暖,正是长沙实体书店在“书店+”道路上,最动人的坚持,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市台办供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邮箱:stbxzc20130516@163.com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