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美文品鉴

中华瑰宝典藏宝库台北故宫博物院

发布时间:2008-04-16 11:09:26

  

 

    还在台南时,几位到过台北的大陆学者就告诉我们:台北没有啥好玩的,只有故宫博物院太值得去看,可以大开眼界!            

   “台北没有啥好玩的”这句话不太准确。也怪不得他们,因为他们在台北最多才呆两三天,又没有好向导,因此台北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都没有遇到。但是,“故宫博物院太值得去看,可以大开眼界”这句话,说得绝对正确。

  追寻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其前身是民国3年(1914年)在北京紫禁城外设立的古物陈列所。之后,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才在北京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防止日寇掠夺国宝,国民政府把故宫文物南迁。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中日战事日益紧张,文物被再度西迁至更安全的四川、贵州。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分散文物回聚南京。
  1948年冬,内战激烈,被挑选的精品文物运往台湾。颠沛流离到1965年,才停止辗转,定址台北,安身于一座红基、黄墙、绿瓦的典雅宫殿,这便是台北故宫博物院。
  历经烽火连天、兵慌马乱的年代,文物安顿下来时只剩下总数的22%,令人痛心疾首!不过,万幸的是,保存下来的文物乃是稀世的珍品中的珍品。

  这样,当时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文物所剩无几。
  为提供更好的参观环境,台北故宫从2004年起,开始了长达两年半的改善工程,刚好在我们来台北前竣工并重新开馆。我们真是福星高照,有幸目睹这些铄古震今的文化遗产,有机会见证这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一流的中华瑰宝典藏宝库,收藏超过65万件、年代跨越七千个春秋的稀世文物!即使每三个月不重复地更新一次展品,馆藏珍品也可供展览100年!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观赏、游览胜地。
  我们只有半天时间,肯定看不完故宫,只能择重而看。一进故宫,我们便直奔二楼的“大观——北宋书画、汝窑、宋版图书特展”。
  这个特展是专为庆祝改善工程完工而办的,除了全数呈现台北故宫所藏国宝级北宋文物外,同时还展出从大陆及美、英、日借来的举世闻名的有关收藏,可让人尽览宋代艺术风华,大有可观。因此,这难得一见的盛大展览,取名为“大观”。

  我们先挑选特展的书画部分参观。一方面是感兴趣于书画这个起源于中华汉文化圈的独特艺术,另一方面是觉得纸张保存不易,展览一次就破坏一次,以后风化损毁,就看不到真迹了,有一种紧迫感。
  你看,北宋范宽的‘谿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 ……那细腻生动的笔触,似有似无的淡淡色调,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一会儿把人带入气势恢宏的深山狭谷之中,一会儿又把人带入一尘不染的幽林深处。

  宋徽宗半身像向人们展现出了一位悠闲地坐在靠椅上,身着红袍、头戴黑冠,眉清目秀、鼻高口润,唇上一排小八字、唇下一撮小山羊胡须的皇帝形象。我想,这里肯定包含着画家对皇帝的敬畏、崇拜与美化。
  宋代书法开辟了书法新风,以“行草”为胜。
  展品中有被誉为宋代第一词人并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苏轼真迹。但是,当我站在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寒食帖”面前时,开始缺乏自信了,由于我的书法艺术欣赏能力太差,竟然看不出其中的奥妙,心中只有暗自惭愧。但见字如见人,我从“寒食帖”这东歪西斜的字迹上,看出苏轼当年身体虚弱欠安,从“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与“小屋如鱼舟,蒙蒙水云里”的词句中读出苏轼当时处境不佳、心情惆帐。
  ……

  整个展厅中,盛况空前、人流如潮。
  人流之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队一队身着蓝白校服的日本中学生。看来,日本人在教育后代的问题上是舍得下功夫投入的。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清代得到空前的发展。朋友告诉我,这里有精美绝伦的清代雕刻佳作,几件清宫微雕,让人惊叹,恐为上帝之杰作! 
  随着人流来到清代珍品文物区。在展览厅里,哪里人最多,哪里就有绝妙珍品。
  我们挤进慈禧的象牙透雕食品盒展示区。这中式象牙盒,高50多公分,呈椭圆形,长30多公分,分上下四层,盒柄刻有八仙过海的图案。最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整个盒子显得半透明,外观如同蒙有一层绣有花鸟人物图案的轻薄如娟的尼龙纱。慈禧那个年代,哪有尼龙呢?细看介绍,让人吃惊,原来这所谓的尼龙纱竟然是一根根细如发丝的象牙线。极薄的象牙片上面镂空雕出精美图案,而图案背景却是“尼龙纱”。你说说,这叫不叫做巧-夺-天-工?

  一个置于放大镜视野下,只有指头大的犀牛角微雕船也让人称奇。船外刻有细密复杂的仙山亭阁,船内八位仙人表情细腻,其中一位还滑稽地用“孝顺”挠痒痒。
  显示权贵的玺印展琳琅满目,从商代铜玺到清代玉玺,时空跨越达三千年。引人注目的有清代庆祝乾隆70岁生日的“古稀天子之宝”,和庆祝乾隆80岁生日的 “八微耄念之宝”。
  听说台北故宫镇院宝物之一是清代的翠玉白菜。打开故宫导览图,翠玉白菜要待2月份才会姗姗迟来,而那时我们已飞回成都。只有怪自己没有福气,要与这个国宝失之交臂了。
  参观到三楼,一个温柔的女声从广播中传出:翠玉白菜在308室展出。运气真是太好了!我简直觉得这次台北之行,上有老天、下有高人相助,关键时刻总能让我们如愿以偿。 

  找到308室,哪有翠玉白菜的倩影,只见一圈人墙。等到有人饱完眼福出来后,我们才挤了进去。
  这棵玉灿珠光的“白菜”长 厘米,厚 厘米,是依照翡翠的色泽顺势而刻,菜帮晶莹洁白,略略显现‘纤维’,菜叶翠绿,上伏小虫纺织娘。
  据说翠玉白菜是清光绪皇帝的瑾妃,即珍妃的姐姐陪嫁之物。想当年,瑾妃的父母对于瑾妃的婚姻用心良苦。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纯洁;纺织娘产仔众多,隐含着老人希望新娘将来多子多孙,稳享皇室荣华富贵的愿望。

  在博物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珍宝中,人气最旺的非这棵翠玉白菜莫属。很早以前,在它第一次展出时,就人见人爱、一鸣惊人,后来这名气就挡不住地越来越大。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说:常有人一到检票口就问,那棵翠玉白菜在哪里展览?好些人就是冲着翠玉白菜来的。
  翠玉白菜简直就是台湾人的心肝宝贝,它的安危时时牵动着台湾人的心。
  2003年,翠玉白菜与故宫的100多件宝物一道首次被外借到高雄市展览。当即在台湾岛内就引起了这些宝贝该不该出宫的争论。

  珍宝回故宫后,有人发现翠玉白菜上有伤痕。这一下,“小虫的须哪里去了?”在岛内闹得沸沸扬扬。
  其实,10年前一位管理人员就发现小虫的须有裂痕,内心十分愧疚,以为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闪失。好在太太翻出家中一份20年前的翠玉白菜日历,放大后发现虫须早有断痕。这才保全了这位管理人员的声誉,同时也使博物院工作人员更加小心谨慎、尽职尽责地伺候国宝。
  如果说翠玉白菜是人为之珍品,那么肉形石则是天造之奇物,它们都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招牌。肉形石因其珍贵,还配有纯金底座。 
  稀罕!这肉形石形态逼真,如同一整块由五花肉烹制出的东坡红烧肉,真得连“皮”上的“毛孔”都清晰可见。

  我猜,这大概是天使盛筵时,一时兴起,赐给人间的礼物。我又猜,天使是偏爱中国饮食的,好像外国还没有东坡红烧肉这个菜品。只是酒过几巡之后,天使醉了,忘掉人类是啃不动石头的。也好,古人没有这口福,才留给我们后人享不尽的眼福。
  可惜呀,馆内禁止摄影照相,没有办法让朋友们共享这些“难忘的感叹”。
  离开故宫前,我买了一个翠玉白菜手机吊饰和一个翠玉白菜立体式磁铁响铃留作纪念。二哥也买了一包纪念品。

  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位老院长曾经说过:
  “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
  故宫博物院的一半在北京,一半在台北。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没有完整之美。台北故宫博物院有65万件精品,堪称中华文化艺术之宝库;而现今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有超过100万件珍藏,同样无可匹敌。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示的中华瑰宝面前,台湾各界民众对于我们共同老祖宗的崇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充分显现了出来。
  -摘自郭开慧 《另眼看台湾》(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