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两岸交流

把握特色 发掘资源 开创怀化对台工作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3-07-09 09:06:36

  中共怀化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  蔡教明

  近年来,怀化市抓住本地区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人脉资源等特殊优势,搭建交流交往平台,打造特色品牌,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地开展怀台交流与合作,走出了一条独具怀化特色的对台工作之路。

  一、怀化对台工作的特色优势资源

  我市在湖南西南部,处湘、鄂、渝、黔、桂五省周边(市、区)中心地带,为国家武陵山区经济协作区中心。全市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13万,居住着4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达40%,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人脉资源等优势。

  (一)文化资源: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和平文化驰名中外,被誉为湖南西部的“历史文化长廊”和“民俗风情画廊”。境内有连山神农炎帝故里、秦时黔中郡古城遗址、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商城、世界最长的侗乡风雨桥,这里也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和蜚声中外的抗日胜利受降纪念圣地。以洪江古商城、黔阳古城、荆坪古村、高椅古民居、通道芋头侗寨等为代表的集中连片的古城古镇古村群落,为全国所罕见。长期以来,这里多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创造了色彩斑斓的“五溪文化”,其中溆浦辰河目连戏、辰溪辰河高腔、沅陵辰州傩戏、靖州苗族歌鼟、通道侗族芦笙乐曲、侗锦织造技艺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自然资源:怀化是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域之一,素有“林木之乡”、“水果之乡”、“药材之乡”美誉。全市森林覆盖率67.8%,列湖南省首位。3000万亩林地和13个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丰富的水能和矿产资源,使怀化成为名符其实的“原生态植物园”和“天然氧吧”,被誉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市出产的药用植物1900多种,茯苓、天麻等产量居全国第一;全市水果种植面积5万多公顷,年产水果70多万吨,冰糖橙、金秋梨、木洞杨梅、辰州香柚等远近闻名。

  (三)区位资源:怀化自古以来就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交流的战略要地和东中部地区通往大西南的“桥头堡”。如今,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日臻完善,使怀化作为我国大西南地区交通枢纽地位日益突出。境内芷江机场已开通至长沙、广州、北京、上海、昆明等地的航线;与怀化毗邻的张家界机场已经开通了直飞台湾的定期航班;湘黔、枝柳、渝怀铁路在市区交汇,沪昆、杭瑞、包茂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以沅江为主体的水运体系通江达海,形成了集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

  (四)人脉资源:怀化有旅台乡亲3万多人(含二、三代),其中有不少人在台湾颇有影响力;台属6万多人,加上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怀化发展建设的台湾朋友共有10余万人。我市相继成立麻阳、溆浦、新晃、会同、通道籍同乡会。这些都是我们发展怀台关系的优势所在。自两岸实现“三通”以来,全市共接待台胞10多万人次,重点团组数十个,怀化赴台探亲和交流5000多人次;台胞台属捐赠公益事业款物达4000多万元,仅台塑集团在怀捐建明德学校就有26所。市、县台联会、“三胞”联谊会及黄埔军校同学会等民间组织,在联络台湾乡亲、走访慰问当地台胞台属、宣传党的政策和家乡的巨大变化上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怀台两地通过互相交往、互通亲情,有效增进了感情,密切了两岸关系。

  二、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开展对台工作的实践

  近年来,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市紧紧围绕中央对台工作方针,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开阔工作思路,怀台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发展。

  (一)发挥和平文化优势,建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芷江“受降纪念坊”是中国大陆唯一纪念二战胜利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中国的“凯旋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便成立了专门的和平文化研究机构,出版了大量有关和平文化的理论书刊。近年来,四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让芷江的和平文化成为怀化乃至湖南联系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名片。每届“和平文化节”都邀请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部分国民党抗战老兵、台湾政要、演艺人员、媒体等参加,使“和平文化节”成为一个影响深、涵盖广的对台交流品牌。筹资近4亿元建设的和平广场、飞虎队纪念馆、万和鼓楼、国际和平村、和平园等标志性建筑及区域,使得和平文化有了越来越丰富的载体。2011年,芷江被国台办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之一;2012年,国家发改委将芷江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纳入重点项目,并为交流基地配套工程——芷江机场扩建项目拨款1亿元;湖南省委、省政府将芷江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

  (二)发挥民族文化优势,搭建怀台交流交往平台。怀化是多民族居住地,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于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誉为是全国侗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态的自治县。近年来,台湾政治大学张骏逸教授先后六次带领大学生代表团来通道开展侗文化的考察交流活动,跟侗人学习芦笙、侗锦等制作,亲身体验原生态的侗族文化。因感念侗乡纯厚质朴的民风民俗和独具魅力的侗族文化,2009年台湾政治大学师生捐款35万元重修通道芋头侗寨“回龙桥”;宋楚瑜先生亲自泼墨挥毫,提写了桥名。2012年7月,由通道县承办的国台办重点交流活动——“首届两岸少数民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搭建了怀台两岸少数民族交流的优质平台,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的100余名人类学专家、学者,共商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了台湾民众与学界对大陆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发挥妈祖文化优势,推动民间文化交流互动。妈祖(亦称天后)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信奉的“海上守护神”。芷江天后宫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占地3700平方米,是中国内陆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的妈祖庙。近年来,芷江以天后宫为依托,先后成立天后宫理事会、芷江妈祖文化联谊会、妈祖文化交流研发中心等民间组织,成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员单位之一;积极开展对台民间文化交流,与台湾大甲镇澜宫、北朝港天宫、新港奉天宫及花莲港天宫等台湾著名妈祖宫庙开展交流互访;并应邀组织文艺演出团队赴台湾参加“妈祖文化节”活动,向台湾人民宣传和推介怀化的侗文化艺术和辰河高腔目连戏等,逾万名台湾民众观看了演出,进一步拓宽了怀台文化交流的渠道。

  (四)发挥生态农业优势,加强怀台经贸交流合作。近几年来,康师傅、大润发、兴昂集团等10多家台资企业相继落户怀化,总投资达到7亿元,台企投资规模大幅上升。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休闲观光农业已经成为怀台经贸交流合作的新亮点。总投资3.9亿元的芷江艾头坪鑫台现代生态农业园第一期工程已完工并启动第二期工程;芷江富王度假休闲山庄增加投资800万元,用于开发山庄周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我们还邀请了怀化籍的台湾农业专家段兆麟教授来我市进行了多次休闲观光农业讲座,深入了解和认识休闲观光农业在怀化的发展前景。

  三、抓住机遇开创对台工作新局面

  随着怀台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怀台在文化、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如何有效挖掘、整合地方特色资源,凝心聚力做好对台各项工作,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策思路:

  (一)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拓展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1、不断挖掘抗战文化资源,聚集民族正义。要充分发挥芷江“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平台聚集效应,将芷江打造成承担国家战略历史使命、凝结两岸共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之城;通过开展“海峡两岸和平文化论坛”活动,加强上层人士交流,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利用“海峡两岸和平文化之旅活动”的品牌项目,定期邀请台湾学生团体和退役军人团体来怀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增进互信互惠,在交流中增强情感互动,为合作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积极传承和睦文化资源,提升地方人文内涵。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有三个在怀化,侗族是一个热爱和睦的民族,侗族的称谓、款约、合拢宴等都有“和睦文化”的特征。比如,侗族的“侗”字由“人”与“同”组成,寓意侗乡人民“人求大同”、爱好和平;各种“款约”作为本族的习惯法遵循着原始的契约精神,约束族人的行为;合拢宴也体现了侗家人热情好客的民族特点。要充分发挥侗族亲和待人的民族特色、自然质朴的民俗特色和原生态的侗族建筑文化特色,通过定期举办“两岸少数民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大力弘扬通道深厚的民族文化,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海峡两岸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发展。

  3、科学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五溪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五溪文化包含了“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芷江“和平文化”是五溪和谐文化的主轴;芷江天后宫传承的妈祖文化其核心是“和善文化”,妈祖信仰表现的是大仁大爱、扬善惩恶、和谐平安的人生追求与社会礼仪;洪江古商城被称为中国商道文化的百科全书,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会馆文化,呈现了旅洪客商由商业竞争而走向社会融合的历史,解放初期洪江工商联组织商会会员为抗美援朝捐献了“洪江工商号”战斗机一架,体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蕴育了“古今两神农”的五溪农耕文化,是古今人类探索天地自然规律实现人与天地自然“和合”的典范。因此,进一步挖掘、整合以和平文化为核心的五溪和谐文化资源,集中体现五溪文化中的“和合”精神和人文价值,将在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4、努力开发文化产业资源,实现怀台互利共赢。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娱演出产业、特色饮食产业、乡土工艺品产业,有效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在文化旅游产业上,要着眼于全市特色旅游资源,着力挖掘个性,注重体现特色,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精品线路,主推和平文化之旅、“三古”文化之旅、生态文化之旅、少数民族文化体验游、沅江水上丝绸之路探秘游、万顷竹海休闲游等主题线路,吸引台胞来怀观光旅游。同时,要学习台湾在文化创意等产业上的成功经验,注意引导台商向本地文化产业进行研发和投资,加深怀台两地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

  (二)开发生态农业资源,进一步提高经贸合作的质量与水平。

  1、发挥本土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怀化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因而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积极引进台湾农业技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高产、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怀化农业发展适应市场化、国际化需求。对此,应统筹规划,加大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田园生态资源景观的开发力度,把农业建设、农艺展示、特色产品、农场空间等与旅游观光融为一体,使之真正能集生活、生活、生态于一体,实现养生、休闲、效益共赢的目标。

  2、加强对台经贸合作,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开发“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园”等园区项目,引进台湾农业经营者,合作投资共同开发蔬果、观赏植物等经济作物,组建农产品深度加工企业,发展精致休闲农业和有机农业,还可共同发展水产养殖和畜禽产业。建立对台农业招商项目库,以产业对接为突破口,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做大农业特色产业。

  3、加强对台农业交流,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体系。要依托芷江“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园”等农业合作实验区,通过举办休闲观光农业讲座、农业技术产业博览会、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产业研讨会等活动,增进与台湾有关农业科研院所、农会、农场的联系,使怀化农台农业合作取得更多实效。

  (三)厚植怀台人脉资源,进一步密切两地民众的交流与合作。

  1、充分发挥乡情、亲情作用,挖掘潜在人脉资源优势。一是要积极邀请怀化籍二、三代台胞来怀品味乡音、体会乡情,通过举办“在台怀籍人士返乡行”等活动,真实做到“一代回乡乡音重、二代省亲情意浓”。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怀籍陆配档案,建立怀籍陆配QQ群,积极邀请并选取陆配家庭代表作为怀台两地陆配家庭联系人,实现与岛内陆配家庭的常态化联系。要充分发挥陆配新娘的影响优势,做好台湾民众的工作。

  2、紧密结合交流交往工作,不断拓展对台联络工作。随着怀台两地文化、经济等各项交流日益活跃和人员往来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岛内中上层人士包括工商界人士通过投资考察、交流合作、旅游观光等途径来往参访。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深交朋友,延伸触角,不断拓宽对台联络工作,挖掘新的重点对象和桥梁关系,及时充实完善对台联络工作人员档案。

  3、激活两岸民间社团组织,构筑怀台交流重要平台。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民间组织往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台联组织建设,健全各县(市、区)台联会,选举一批优秀台胞台属代表进入台联领导班子,在台胞台属中广泛开展“四个一”竞赛活动(即写好一封家书、结交一批台胞朋友、提供一条引资信息、引进一个投资项目)。充分发挥“台胞之家”的独特优势,建立联谊沟通长效机制,积极引导他们关心家乡的发展与公益事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台湾怀化籍同乡会组织,及时沟通信息,深入了解民意,维护台胞权益,真正让同乡会成为怀台两地在情感、文化、经贸上联系交流的桥梁,更好地促进两岸民众密切交往,增进两岸民众感情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4、建立专门学术研究机构,整合怀化对台理论资源。要在“对台工作重点课题调研组”的基础上,建立“海峡经济文化交流研究学会”,广泛延揽党校、高校、社科联、文联及从事本地文化、经济研究的机构和相关学者、研究人员与台湾问题研究专家入会,凝聚合力打造怀化对台调研新平台。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理论研讨会、论坛会,充分挖掘我市对台资源优势,全面推进调研工作,为两地经贸、文化、教育、社会的全面合作与交流提供智力支持。

怀化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