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台胞在怀化

耄耋台湾老人回乡助学情——记辰溪籍台湾老人曾祥来回乡助学事迹

发布时间:2014-01-02 13:21:31

本报记者 申健 通讯员 陈宏卫秦珂 刘圣武

    64年前,曾祥来被迫去了台湾。回乡的脚步,被浅浅的台湾海峡一阻40年。1988年,他终于踏上了阔别多年的故乡。1990年退休后,曾祥来放弃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的舒适生活,频繁地奔波于大陆故乡与台湾之间,为故乡那些辍学的孩子们圆梦。

    岁月在悄然流逝,曾祥来已是耄耋之年。老人的善举,让近百家庭贫困的孩子得以继续上学。当地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台湾爷爷”。“台湾爷爷”的名字,连同他的人生传奇,正向四处传递。

坎坷的人生

    1930年3月,曾祥来出生在辰溪洞潭村一个普通农家。在他10岁时,因家庭变故,劳累成疾的父亲忧郁而终,他14岁下煤窑挖煤,16岁下河拉纤……动乱的岁月,让他过早地承受了生活重担的磨难。

    1949年春的一天,19岁的曾祥来被抓壮丁进入国民党军,随后被带到了台湾。在台湾的日子,曾祥来无数次遥望海峡对面大陆的方向,那道窄窄的台湾海峡,阻断了他回乡的脚步。他感觉自己像一根断了线的风筝,在异地他乡随风漂泊。

    1988年,形势的发展终于促成了当局 “准许大陆老兵回乡探亲” 的重大历史转折,曾老终于在当年的冬天,在妻子的陪护下,踏上了返乡的路程。

    到了,终于到了。当他生疏的脚步,踏上阔别了40年的故乡热土时,觉得一切都恍若隔世、物是人非,最疼爱自己的母亲、爷爷和伯父都已逝去,只有一个堂兄健在。远房亲邻也早已得知他回乡的消息,久候多时的亲人,把他围得水泄不通,当地乡政府在礼堂为他召开了隆重的欢迎大会。浓浓的乡音,质朴的问候,以及乡邻们的热情,让他这位在异乡漂泊了40载的游子,感动得老泪纵横。

    春节前久违的一场瑞雪,陪伴着饱尝别离之苦的曾祥来在洞潭老家,过了一个印象极为深刻的传统春节。

深情的资助

    1989年下半年,曾祥来第二次回到洞潭探亲,这次他是有备而来。在第一次返乡时,他看到老家交通依然闭塞,村里相当贫困。这次他给故乡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礼物:出资10余万元,为村里修建了一条乡间公路,还出资帮助困难乡亲购买耕牛、修葺房屋……

    曾祥来又住进了他熟悉的老屋里,一住就是3个月。期间,热心的他发现村中有好几个辍学孩童,他打听到原因:一方面是村里没有完小,小学高年级要到县城走读,交通不便,孩子年龄小,大人又没空陪护,更主要的还是家庭经济条件,成为那些孩子辍学最主要的原因。

    在外漂泊了40余载的曾祥来,深切感受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深知“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富不读书、富难长久”的道理。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给予家乡经济上的援助,虽然可以解决乡亲们短时间内的困难,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孩子不上学,那更是贫穷的可怕根源。于是,他决定动员村里辍学孩子的家长,要他们送孩子去学校读书,凡是经济困难的,将由自己资助。3个月后,他回台湾时与家人商量,妻子与孩子们也很赞成他的决定。从此,他与故乡家庭困难的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开始,曾祥来认为,那些辍学孩子的父母,都是自己的晚辈,要做通他们的工作应该没有问题。没有想到的是,事情远出乎他的预料。那些孩子家长担心,他助学只是一时冲动的想法,难以坚持长久,还不如乘早把孩子送去做事挣钱。他见大家没有领自己的情,良苦用心遭到拒绝,并没有气馁,苦思多日后,终于想出了突破的办法。

    曾德宾是曾祥来的远房侄儿,父母离异,13岁未到就辍学了。曾祥来把他作为第一个突破的对象,亲自将他将送进了县城一所小学,并就近租了两间房子,供他在城里读书时住宿。接下来,他继续回村做其他辍学孩子家长的工作。见此情形,大家才相信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他不厌其烦的游说下,纷纷同意让孩子返校。

    1990年,曾祥来退休。他与家人商量同意,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家乡辰溪县城所租住的房子里,以便陪护孩子们更好地读书。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资助上学孩子的队伍越来越大,租住的那两间房子已住不下了。1993年,他在辰溪县城柳树湾,找到当年当兵之前曾经落脚的那栋木房子,谈好价买下来,又把木房子拆了,在原地建了一栋4层楼房,总共花费18万元。这笔钱在当时,可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他的举动让乡亲们大为不解,猜不透他在县城建房子的目的。直到房子盖好,当初那些在他出租屋居住的孩子们,都搬进了新居,大家才明白,他盖房子,是为了让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们读书有个落脚的地方。平时为了让孩子们安心上学,他亲自动手为大家洗衣服、买菜、做饭,开始当起了孩子们的全职保姆。看到本村辍学的孩子已被自己全部劝回学校了,他终于舒了一口气。

    这时,曾祥来把劝学的目光拓宽到周边的几个村子,那些辍学的学生家长,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下,都把孩子交给他带到了县城读书,并住进了他在柳树湾的房子。当时都是3个孩子住一间房,最多时他包揽了18个孩子的学费和吃住。家中安装了4个液化气罐、3个热水器才满足平时的需要。洞潭周边的姚家湾等几个村,当时也没通公路,村民去县城都是坐船。他在柳树湾的房子就在码头上面,也就自然成了村民们的免费接待站。

    曾祥来在柳树湾街边盖的那栋楼,被附近的人们贴切地称作“助学楼”。每到夜幕降临时,“助学楼”里时常会传出琅琅的读书声。那些曾经辍学的孩子们,在曾祥来的资助与照顾下,得以继续安心学习。

无悔的坚持

    柳树湾地势较低,后来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助学楼”内财物损失殆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并没有影响曾祥来的助学行动。他开始考虑到柳树湾的居处,距离学校比较偏远不方便,又开始找地方。2002年,打探到县城二中附近有一栋房子要出卖,就毫不犹豫地花20万元买下,继续其助学之路。他在二中新建的楼房,也被人亲切地称为“爱心楼”。

    直到现在,曾祥来在二中附近的家里,还住着4位学生,加上2位照顾孩子的家长,吃住全由他买单。在他家一楼客厅的茶几上和冰箱里,时常是新鲜水果不断,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在朝夕相处之中,受资助的孩子们,与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卢菊英是一位受他资助学生的家长,也住在他家里照顾自己的孩子,她充满感激地说:“每餐有两个荤菜、两三个小菜,时令水果不断,曾伯伯对孩子们真是好。”

    随着年龄的增大,曾祥来的身体也出现了状况,严重风湿病让他倍受折磨,但他仍然在坚持,他想让自己在有生之年,为家乡多做些善事和贡献。他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辰溪,住在“爱心楼”里,陪伴孩子们。近几年来,为了照顾好孩子,他每年只回一趟台湾,协助妻子料理家务,顺便去医院检查身体和治疗。他的善举和23年如一日的坚持,也感动了更多的人。相关部门也给予了他照顾,每到护照快要到期时,台办的工作人员都会准时地上门,代他办理涉台手续。

    23年的助学,让曾祥来花光了自己毕生的积蓄,退休金不够日常开销。近两年来,当经济出现困难时,他会给远在台湾和香港、美国的子女打电话,要求经济支援。子女们也都二话不说,汇钱过来,让他的爱心得以延续。他从不为自己的举动感到后悔。他常对人说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那些贫困家庭的家长,改变对教育的认识,让自己的子女继续在校完成学业,再用知识来改变家乡贫穷与落后的面貌,这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曾祥来的善举,让近百名莘莘学子在他的资助下,安心学习,毕业后走出校门,走向了社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23年来,他所资助过的学生多达近百人,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台湾爷爷”。那些受过资助的学生,有的已大学毕业,远在杭州等地参加了工作,其中有教师,也有工程师,有位姓熊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开办了一所私立学校。只要他们回辰溪,都会前来看望可敬可爱的“台湾爷爷”。

    曾祥来表示,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助学就将继续不止……

怀化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