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两岸交流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发布时间:2013-12-27 13:41:09

  ——台湾、怀化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侧记

  (作者系:怀化市文联主席   杨少波)

2009年10月29日通道芋头古侗寨复修竣工庆典杨少波同志在主持庆典仪式

2013年7月13日台湾爱心人士捐赠侗锦织布机

2013年7月13日台湾学者在通道登台献艺

2013年市文联武陵艺术团赴台互动

海峡俩岸同胞中秋节在台湾日月潭九族文化村同台演唱由市文联主席杨少波创作的浸透数民族歌曲两岸相思总归缘

入住台湾原著名部落欢迎仪式

  2008年3月至今5年多,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怀化市文联与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暨南大学、台湾史前博物馆等单位同心合作,成功举办了数场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其内容之丰富、对象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前无可匹者。作为5年来文化交流活动的亲历者,我4次赴台湾,从都市形态的北台湾,走过殷实休闲的中台湾,再到淳朴热情的南台湾,行至美丽神奇的东海岸——从城市之心到乡野民宿,从登临高山部落到探访原住民文化园,从士林夜市到日月潭畔品茗,从文化校园到坐客台湾艺术人家……一路走来,识见台湾的好风景、好美食,感受台湾的好人文、好人情;回首向路,我走出了那方土地,却未曾走出那份美丽。 

  民族文化喜结缘,两岸交流情谊长

  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主题突出、内容饱满,五载春秋真情不减。2008年3月29日,为探源侗民族文化,搭建两岸互信之桥,湘籍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台湾亲民党组织部副主委、台湾原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两岸文化经济交流协会理事长张骏逸率台湾政治大学侗族建筑艺术田野实习队一行17人抵达通道,在为期近一个星期的调研考察中先后对坪坦风雨桥群、皇都侗族文化村和中国古村落——芋头古侗寨进行了实地考察。本次的田野考察之行令台湾政治大学众师生印象深刻,激动不已,由此拉开了两岸民族文化交流的序幕。

  次年5月,张骏逸教授在台湾政治大学主持“第一届两岸文化资产与创意论坛”,热情邀请以我为团长的大陆侗黎文化专家团一行赴台进行文化交流,会议围绕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与融合、开发与创意等主体展开,极富创新成果。

  2010年4月初,张骏逸教授带领学生再度深入通道县进行侗族艺术类别的非遗调研,并与侗锦织造国家级传承人粟田梅、芦笙制作传承人杨枝光等多位重要的非遗传承人学习交流。年底,张教授协同台湾史前博物馆研究员刘少君博士又至通道县考察侗族文化,并在侗乡欢度除夕。年夜饭时觥筹交错,畅叙两岸民族文化的欢愉,至今思之,犹不免感慨系之。 

  2012年7月24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湘桂黔“三省坡”六月六歌会,在独坡乡坎寨村举行,以张骏逸教授、潘英海、邓相杨教授为代表的两岸学者兴致勃勃地和三省坡周边的汉、侗、苗、瑶等万数同胞共赏歌会,侗歌对唱、侗俗表演、侗锦展示、斗牛、斗鸟等民俗活动,足以极视听之娱,宾主皆尽兴而归。接踵而至的“第二届两岸文化资产与创意论坛”,吸引了来自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暨南大学、开南大学、中华科技大学等学者专家之外,台湾民间享誉盛名的“旅人之粮圣咏团”也前来助兴。

  2013年9月16日,秋高气爽之际,应台湾国立暨南大学人类研究所所长潘英海教授的邀请,以我为团长、通道侗族自治县副县长杨林为副团长的湖南省怀化市文联武陵民族艺术团一行19人抵达台北,展开了以歌舞交流为主的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侗族大歌《嘎哺盛》、《侗乡恋歌》、《苗乡侗寨欢迎你》、土家族《摆手舞》等带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歌舞在宝岛台湾唱响,在台湾日月潭畔的九族文化村,我们同台欢唱,共度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中秋节。一起跳《哆吔舞大团圆》,实现了两岸少数民族大联欢。

  两岸血脉一家亲,民族文化结硕果

  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开展至今,收获颇丰,成绩喜人。过去5年来就像是走亲戚,熟络而亲密。学术研讨双方轮番举办,成果丰硕。张骏逸教授说道:“大陆和台湾早就实现三通了,但我们和湘西侗乡之间已实现了第四通即“心灵相通”。

  在频繁的交流互访中,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主要通过音乐、美术等形式传播融合两岸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术交流中,张骏逸教授、邱韵芳老师、刘少君博士撰写出《侗族文化传承与创意加值的契机》《半醉半醒之间—侗文化印象》、《侗族织锦区域传承与发展》等民族文化专业论文,在台湾等地区的学术界影响广泛而深远。同时,侗族文化的原生态极大地丰富方便了台湾政治大学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和文化研讨,特别是张骏逸教授用燕子垒窝的精神在两岸交往中,收集了200余件侗族的生产生活器皿、侗族服饰等,以“别有侗天,钱进侗寨”为主题的侗族文化在台湾台北、台东等地巡展,极大的促进了侗族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在“第二届两岸文化资产与创意论坛”举办时,张骏逸教授获悉通道独坡乡深陷火灾噩耗,痛心疾首,表示愿意帮忙添置“织布机”。他认为织布机是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这种以侗族文化传承为己任的眼界和境界,把侗家人当亲人的情怀,令我们肃然起敬。由台湾亲亲民党主席宋楚喻先生题词,我和张教授牵头兴建的通道县芋头侗寨的回龙桥也在海峡两岸的捐资筹款中竣工鹤立,造福一乡,见证着“福桥两岸,风雨释真情”的同胞情怀。

  “第一届两岸文化资产与创意论坛”在台北成功举办,台湾政治大学张骏逸教授和台湾国立暨南大学傅琪贻教授分别就少数民族文化商品化和台湾原住民课题发表了精彩演说,我与来自湖南怀化的李国龙、秦林荣、石佳能、林良斌则分别就侗族和谐文化、芷江妈祖文化与侗族文化的融合、三省坡侗族文化圣地分别进行了探讨。在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和省市县台办共同组织下,“第二届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侗族)文化论坛”在通道县举行,台湾国立暨南大学、政治大学、屏东科技大学以及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单位的学者专家组赶赴通道, “第三届两岸少数民族文化论坛”正在台湾筹备中,两岸民族文化交流机制初步形成。 

  在5年的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中,双方情感真挚,热情周到。张教授的弟子,台湾原住民阿美人刘少君博士—称我老哥,曾对我说过:“老弟不才,我踏走鲁桂、行径蒙藏、去过川滇,从没有个停留的念头,游子旅行各地,只为寻找心灵的感动,通道是一个特别的地方,第一次踏在青岩石栈道,伫立在如梦般的侗寨家园;第二次回到通道穿着古朴的侗装,沉浸在如神仙技艺的侗锦世界当中,处于湘西南的通道是我最思念的地方,我终于感受到亲情的思念,竟是如此美好,习惯戴上面具隐藏自我,却在通道逐渐卸下,我不后悔反使更加轻松,因为我知道通道是我家。”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方向即侗文化研究。

  在台北艺术大学就读研究生的黎芮伶同学也研究侗族文化,写第二次回通道的感受:“跟着杨老师在芋头侗寨里走了一圈,一切是那么的熟悉,让我们感觉好像回到了久违的家一样,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动……通道侗乡的人们,我们永远爱你们!”

  台湾暨南大学教授邓相杨原对大陆不大了解,有些成见,通过两岸民族文化交流和实地考察,他感慨地说:有你们在的大陆侗乡,是我今生魂牵梦萦,希望常来常往的地方。

  张骏逸教授、潘英海教授作为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中坚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俩的学生——台湾原住民委员会副主委钟兴华在为我们饯行的晚宴上,情不自禁的牵头唱起了“相亲相爱一家人”……

  欲问长安何处在,佳景只在马蹄下

  两岸民族文化交流取得的成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对台系统及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对台交流,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主题,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不是哪级哪部门的事。作为炎黄子孙,人人有心,人人有情,人人都有责任。

  张俊逸教授、陈琳琳老师带领台湾政治大学一行17人于2008年3月29日第一次来湘西侗乡做民族文化田野调查。因是第一次来大陆,他们都小心翼翼,言行谨慎。我作为办公室主任,以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怀对他们以礼相待,给他们介绍侗族文化和侗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朋友拉家常式的交流消除了陌生,拉近了距离,彼此赢得了信任。一个星期的参观访问后,他们与侗寨乡亲挥泪而别。

  2011年6月我调任怀化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积极落实了党中央‘文化强国’的精神,响应市委抢占武陵山片区文化高地的号召,‘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先后组织‘五溪美术文化团’台湾行和参加‘两岸少数民族乐舞交流’,均收到良好效果。

  ‘动人心者莫在乎情’,在两岸民族文化交流中,只有做到心诚、言诚、行诚才能赢得台湾同胞的心。5年多来,两岸交流10余次。我不论在通道还是怀化,不论在哪个岗位,每一次我都出面和应邀参加,尽可能热情周到地接待,科学的安排他们考察的行程和地点。只要有时间常常去桂林机场接送他们。并协调他们到广西、贵州的考察调研活动。他们写论文的一些资料,我总是乐于帮助他们收集寻找;他们要探访一些民间艺人,我也费心的帮助他们联络搭桥。陈琳琳老师是台北有名的建筑师,她需要找一本解放初的民族建筑书籍,我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找了几家老书店,找到并给她邮寄过去,她十分高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许是我的真诚感动了他们,台湾政大和暨大的同学们,原来称我‘亲爱的杨副县长’,现在又称我‘亲爱的(少)波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交流中除了注重和台湾代表性人物的交流,我还十分重视与台湾基层民众的交往。

  几次赴台我尽量深入社区、基层,住乡间民俗,以更好与台湾民间进行交流,我留宿过彰化县田尾公路花园,住过南投县七里山塘,坐客过屏东县玛家乡陈生明乡长家,特别是住在屏东县雾台乡好茶村鲁凯族70岁的吴香兰家,我们亲切友好,其乐融融,虽短短一天,但临别时她拉住我的手,深情地说:“少波,你还要来呀,这里也是你的家”。

  文化交流是需要平台的。去年7月我创办了立足怀化、面向武陵片区,辐射海峡两岸的《武陵文艺报》,开设了两岸交流专栏;在今年7月新建了怀化文联网站,开设了两岸文化交流内容。它们成了两岸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园地,湖南省台办丁学新副主任,怀化杨开凤副市长和台湾的张俊逸教授、邱韵芳老师、刘少君博士、黎内伶同学等都有重要讲话和作品在此交流。专栏还开设了于佑任、余光中等名人作家的精品赏析。我与刘少君博士合作写的歌词《多噶多吔娜鲁湾》刊登在《武陵文艺》报两岸交流栏目上,被北京青年音乐家温喆谱曲,由全国著名歌唱家、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金牌得主王丽达友情演唱,不久将唱响两岸。我们还向中央台办主管的《台湾工作通讯》、《中国民族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民航报》、《湖南日报》、《怀化日报》和《三省坡》、《鼓楼》等国家省市县报刊杂志投稿刊登了《走进台湾南投》、《明月何曾是两乡》、《捐赠织布机小记》、《我与侗锦的邂逅》等,扩大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影响。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只有一个,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无论是海峡此岸和彼岸,都是同根同祖,同一血脉,都拥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这一母体,都有着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切的关爱。这或许正是生活在海峡此岸和彼岸,在民族文化交流中所极力昭示的永不变更的主题吧!

  附录

  记2013年中秋节-怀化侗乡19人到台湾九族文化村演出

  刘少君(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馆员)

  在寓意团圆的中秋佳节,九族文化村举办了庆祝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中秋佳节的盛大演出。湖南省怀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持续她积极发展两岸少数民族交流的角色,让海内外人士多了解、感受两岸少数民族歌舞的进步与发展。

  今年中秋节对我来说是个相当特别的日子,9月19日由怀化市文联主席杨少波先生领队,湖南省怀化市武陵艺术团19人组成的访问团前来台湾的日月潭及九族文化村进行交流演出。

  武陵艺术团是由怀化市文联主管,由全市少数民族文艺志愿者为主体的艺术团体,它分为民族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项目。近年来,湖南省怀化市文联引领风骚,艺术团体积极创作,深入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地区、城乡社区义务演出,展现出鲜明的传统侗族特色风情,受到广大的回响!

  参访的武陵艺术团团员与当地的九族文化村石音剧场艺术团一起献上了一台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文艺演出。尽管前一晚台湾日月潭正面临着17级阵风的强度台风的威胁,但中秋节当天却是艳阳高照,偌大的广场仍然座无虚席,艺术团受到在场的所有游客与文化村表演团体舞者的欢迎,也让大家欣赏到台湾邵族、邹族以及湖南侗族传统优美的乐舞。

  来自怀化市武陵艺术团穿着侗族的服饰,加深了来到九族文化村游玩的海内外游客对中国少数民族侗族的印象;节目中演唱了一首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侗族大歌,博得满堂的热烈掌声。表演中有一位来自怀化市第三中学高中二年级的同学,气定神闲地一口气表演了竹笛、排箫、巴乌、葫芦丝,另一位同样是高二的女生则以柔美姿态呈现出专业的曼妙舞姿。

  此刻,侗乡朋友再次来到台湾相聚,两岸朋友都十分激动,艺术团还特别邀请台下的政治大学张骏逸教授和暨南大学潘英海教授携手上台,大家一起演唱着由杨少波及陈元贵作词、黄国群作曲的《两岸相思总归缘》。这一幕的出现,更拉近了两岸观众的距离。

  九族文化村则推出一场丰年祭表演,用原住民浑然天成的诚挚歌声,整齐划一的热情舞步欢庆九族丰年祭。丰年祭活动推出的是丰年迎宾舞、九族丰年祭结合烤猪秀、邹族庆丰收等系列舞码,让现场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庆团圆的热闹气氛。环水而立的石音剧场上有各式不同的原住民传统打击、吹奏、拨弦乐器,现场弹奏、演唱的各族传统歌谣,在悠扬的原住民母语歌声中,扫除一片烦忧!艺术团的团员也藉此机会亲身体验一下各种乐器的弹奏,其中以不同长短的木杵、击石合奏的「杵音」最具特色。

  中午在九族文化村的欧式花园餐厅用餐,由黄总经理设宴款待。宴会一开始,黄总经理举杯敬酒:「有朋自远方来,有缘再相聚,敬祝中秋佳节愉快。」杨主席则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定此时」作为回敬,并赠送侗锦作为交流纪念。

  喝了一点小酒,心中呈现出一股莫名的感慨,在今年9月19日的中秋节,台湾的日月潭畔,迎来的是来自对岸侗乡,熟悉到不能再熟悉,象是家人般的老朋友杨少波主席。他领着19位艺术团的成员,来到了九族文化村,进行少数民族的乐舞交流。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九月九的酒》,歌词大意是: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

  一直很喜欢侗乡的山水、侗乡的建筑、侗乡的景色、侗乡的人情。在一日复一日的忙碌工作中,一直很期待能找出空档,能够回到侗乡。心中的累积乡愁之意,尽在中秋时刻在日月潭旁的九族文化村中得到慰藉。举起了酒杯,也举起了对侗乡的思念;眼前的侗乡友人,会一直留存在我的心里。

  织布机捐赠小记

  张骏逸

  这是一个即使我一再重复述说,也不会厌倦的故事: 1988年的春天,我进入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任教,当时就开设了一门《大陆少数民族现况》的课程,为的是增加台湾大学生对大陆少数民族的认识。如果“读万卷书”没有搭配着“行万里路”,就是白搭。尤其民族学这一个学门,特别重视田野经验,也就是强调从理论走入实践。因此在1989年的四月份,在由广西经过贵州到云南的旅途中,我带着学生由桂林前往三江,再继续前往黎平。记得在通过龙胜前往三江的半路上,道路被大雨冲毁,无法继续前进,只得改道向北。未料到几个小时之后,只见得眼前出现了不少依山傍水的村寨,特别引人注意。在通往村寨的河流上,建筑着带有屋顶的朴质木构桥梁,远望村寨里比麟节次的杉皮屋瓦之间,矗立着巍峨的木构高塔;整体的画面在朦胧的细雨中,显得如此地恬静与安详,让我们师生惊为天人。后来经过指点才知道我们进入了湖南省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我们所欣赏到的正是列入国家非遗项目所保护的古侗寨建筑群,包括寨门、回龙桥、鼓楼、杆栏式民居建筑等。

  10余年来我带着学生在大陆研究考察,我们走遍了蒙古、新疆、西藏、宁夏、云南、贵州……等省(区),也在超过40个少数民族的村寨做过参访与研究,但是午夜梦回,我总是忘不了1989年因为“误闯”通道县所留下的憧憬。通道县的古侗寨就像我的初恋情人,当时没有太多的言语、也没有过多的噪声,只因为我是在台湾出生的湖湘子弟,对于成长在湖南省后花园的这一位湘妹子独有钟情,只因为她不施胭脂的素颜与未受污染的气质,她的纯真、娇羞与丰富内涵,不断地呼唤着我。终于在2008年4月,在睽违了将近20年之后,我再度带着学生回到了这位初恋情人的身边。为了回报通道县的领导和芋头鼓侗寨乡亲们的情与义,政大师生也将调研报告《侗族建筑艺术的理论与实际--以湖南省通道县芋头侗寨为例的探讨》于2009年出版成书,为芋头侗寨的建筑艺术留下了纪录。

  不幸地就在2012年的2月14日发生了大火,无情地将新丰骆团给吞噬了,除了留下一条命之外,乡亲们失去了一切。刘少君同学在几个小时之后得知了这个噩耗,他迅速地传给了关怀通道县的政大每一位师生。我们了解这个时候通道县上下、甚至包括省政府都在为受灾的乡亲恢复家园而努力。我们曾经受过新丰骆团乡亲的恩惠,点滴在心头,筹思涌泉以报。我们关心乡亲们的温饱,同时也更关心灾后文化的传承,因此希冀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能为乡亲们尽一点力。师生们几经商议,终于做出决定,希望能在新居重建落成之日,捐赠织布机给乡亲们。似乎曾经听过一位侗族乡亲提过,侗族新居落成之日,首先进屋的是萨岁的香火,接着就是织布机。

  2012年六月六歌会,台湾学者回到通道县参加第一届“两岸少数民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时,我向省台办丁学新副主任提出了捐赠织布机的看法,得到了丁主任的鼓励与支持。                                         

  光阴飞逝,很快地又到了湘、桂、黔三省的侗族在独坡乡参加六月六歌会的大日子。通道县府、台办以及湖南省侗学会在湖南省台办、怀化市政府与台办的领军之下,趁着这个好日子举办了《第二届两岸少数民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台湾方面除了来自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政治大学、暨南大学、南华大学、开南大学、中华科技大学等参加研讨会的学者专家之外,另一个团体就是“旅人之粮圣咏团”的代表。这一次所捐赠的织布机有半数来自于政大民族学系的师生,半数则来自于“旅人之粮圣咏团”。

  六月六歌会是一个了解侗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的这一部分最好的机会。当天一抵达独坡小寨就被兴高采烈的气氛所感染了。放眼望去尽皆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一个个穿上各地的传统侗装,象是时空转换的虚拟实境一般。我们见识到了新建寨门以及新建鼓楼落成的开光祈福的仪式、拦门酒、芦笙竞赛、斗牛还有精彩绝伦的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展示。

  就在文艺演出结束之前,主办单位安排了织布机的捐赠仪式,由“旅人之粮圣咏团”的团长时麟(台湾荣民工程集团的总工程师)代表捐赠。他说明侗族织锦是中国少数民族四大织锦之一,也是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侗家族人应该宣示以性命来捍卫它的传承与发扬。我个人也相信“侗锦在、侗族在,侗锦亡、侗族亡”,此话绝非危言耸听,相信侗族也有这样的志气来捍卫侗锦的承续。

  平实而论,这一次的捐赠之旅与其说是我们去捐赠织布机,还不如说是我们去接受了侗族文化洗礼的捐赠;我愿意用湖南省台办丁学新副主任在“第一届两岸少数民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开幕式的致词作为结语: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台织布机,一方面我们用智慧,交流织出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在通道共同编织两岸交流的文化纽带,以此来拉近两岸因历史造成的隔阂,以此来连接两岸朋友们感情的交会点,更要以此来维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通道。

怀化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