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锦绣天府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概况

发布时间:2015-09-14 09:34:45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建立于1987年3月,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政府实施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工程的主要研究基地之一,是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集大熊猫科研繁育、保护教育、教育旅游、文化建设为一体的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机构。依靠科技进步,通过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基地以80年代抢救留下的6只病、饿大熊猫为基础,在25年没有新增一只野外大熊猫种源的情况下,建立了现存113只的全球最大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目前,基地拥有“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及与全球科思基金会联合创办的“大熊猫保护生物学国际研究中心”。聚集了包括国家级专家、省市拔尖人才在内的中、高级研究人员46人,客座研究人员30人,其中教授12人(中科院院士1人,博导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人,中级研究人员27人,博士学位24人,科研领域覆盖繁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胚胎工程学、营养学、生殖内分泌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前973)3项、国家“十五”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项目1项以及多项省部市级科研项目、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科研项目。通过大量的科研工作,基地共取得国家级科技成果8项,省部级科技成果26项,市级科技成果32项,先后出版《大熊猫生殖与疾病研究》、《大熊猫的生殖生理及人工繁殖》、《大熊猫迁地保护:理论与实践》等18本专著,并在国际国内各重要杂志发表包括大熊猫全基因组序列、大熊猫线粒体DNA全序列、大熊猫干扰素α基因的克隆、表达和活性分析、华南虎保护遗传学、林麝等相关论文逾400篇,是被国内外公认为开展圈养大熊猫保护科研综合实力最强,取得科技成果最多,应用推广效果最好的单位。尤其是在大熊猫繁殖育幼、疾病防治、遗传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不同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众多标志性成果,其中“大熊猫双胞胎育幼研究”、“大熊猫DNA指纹探针研究及DNA提取方法的建立”等成为了20世纪保护大熊猫从抢救、繁育到遗传保护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科技成果,原创性地解决了多项大熊猫保护世界性难题,引领了圈养大熊猫保护事业的技术进步。

    同时,作为荣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500佳”的环保先进单位,基地在大力开展大熊猫科研繁育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进行公众教育,把向海内外公众传播以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成为了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保护教育机构,先后被评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科普教育和生态保护先进单位。

    为了进一步实现大熊猫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为圈养大熊猫提供良好的野化训练场所和优质的适应性过渡放养条件,基地已于2010年5月兴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熊猫谷”项目,以实现大熊猫保护最终放归大自然,进行种群自我繁衍生息的目的。2012年1月11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熊猫谷”一期工程落成暨首批野放过渡训练大熊猫入驻仪式在野放中心隆重举行。6只大熊猫作为成都首批野化过渡研究个体正式入驻。

    2012年6月,国务院台办正式批复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作为全国第四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