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中文名:竹编(青神竹编)
遗产级别: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
批准文号:国发〔2008〕19号
批准日期:2008年6月7日
项目编号:Ⅶ-51
【历史沿革】
青神竹编,源远流长。起于何时,尚无定论。
据考证,在战国时期李冰父子治水时期,青神县先民即在岷江两岸以竹编篓网石筑堤保坎。
据现有文字记载,唐宋时代即有生产、生活型竹编用具,明代便开始了竹编向工艺型改进,出现了几何形式古装饰粗线图案的日用工艺品,《清明上河图》中虹桥即是青神籍人士陈希良(宋朝侍郎)设计,苏东坡时,已有方圆椭等多种形式。到了清代中期,竹编工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现在沈阳故宫尚陈列有由青神袁氏艺人编织的"寿"字宫扇即为佐证。
抗日战争时期,青神观金乡的斗笠,罗湾乡的凉席,天庙乡的吨篼围垫(盛粮物),不仅在邻州府县享有声誉和广阔销路,而且在斗笠、扇面上出现了编织的"驱逐倭寇"、"还我河山"等抗战文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军斗笠"和扇石上进而出现了和平鸽和蝴蝶画图案编织。 六十年代后期,随着"文业"热浪,人们开始把毛泽东头像编上扇石,并有北街徐氏等人把《毛主席去安源》的线条画像引入单条,从而引发了平面竹编的一系列革新尝试。七十年代未,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涌现出了一大批如胡自海、吴德全、殷超、陈云华、李建华、罗华灿等具有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立志革新竹编传统工艺的艺人,他们集中技术和智慧,刻意求精,为竹编适应市场需求开拓了新的前景,把竹编艺术推向了实用兼欣赏乃至上品位的纯欣赏型的艺术层次。在立体纺织类,着重于精、细、雅、美堂、挂屏、横幅、楹联以及扇席之上,从而使竹编工艺跻身于艺术殿堂,使中外为之瞩目。
【相关作品】
继1984年青神大型竹编《乐山大佛》跨进联合国大厦后,殷超的精编竹扇系列、《中国四大美人图》、《百寿图》、联中竹编厂的《八仙图》、《仙佛图册》、《折叠帽》,陈云华和中岩竹编厂的《中国百帝图》《九龙屏》《百子屏》和大型精编长卷《清明上河图》等集如蝉翼,光洁如绸,精美绝编的珍品源源问世,频频获奖。世人叹为观止。
1988年春,由文化部门注明中和殷超等竹编师们创制的融主体和平面于一体的竹编艺术舞动巨龙,先后曾参加乐山、眉山、成都、海南、北京和泰国、新加坡等处国际性大型文化演展活动十多天,均取得轰动效应。并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金奖。
2000年春,青神竹编在国际竹藤组织大厦开工仪式上作为高级礼品分赠各国。青神现有14000户29200多人直接从事竹编,尚存滚动发展态势。青神竹编,已经先后畅销和令传欧、美、澳以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奇葩"、"艺术中的艺术"。
【荣誉认证】
青神竹编创造性地将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于一体,形成了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竹编套绘三大类3000种的庞大产品体系。2000年,青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2002年,位于青神县南城镇的中国竹艺城被国际竹藤组织命名为“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2008年,“青神竹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走进北京奥运会。2010年出展上海世博会。[6]2007年,《长城图》荣获国际竹藤组织举办的竹产业博览会唯一的一枚金奖;《幽远熊猫图》、《鹊华秋色图》各获一枚“全国林业博览会金奖”。
【生产工艺】
1.工艺流程:工艺按选竹、砍竹、剔丫、去节、刮青、削平、分块、分层、启篾、三防处理、染色、分丝、编织等流程进行。
2.关键技术要求:
(1)刮青:将采伐后的原料竹在两天内刮掉竹表面的青色胶质层,使其外观色层一致。
(2)分块:以竹筒外圆基本平面为准,按竹筒大小不同,分出不同宽度的竹块。
(3)启篾:根据编织对象的不同,将分出的竹块沿竹材的径向剖启成薄篾层。
(4)三防处理:将竹篾放入30%的双氧水按1:2配制的溶液中煮沸(时间依色层而定),达到防虫、防麻斑、防霉变,脱脂增白的效果,使色层颜色更加接近。
(5)染色:将染料用白酒溶成糊状,倒入煮开的沸水中,充分搅匀。要求竹篾色泽均匀一致。
(6)分丝:以编织用篾丝的宽度需要为准,用排针将竹篾分成宽度一致、丝数精确的竹丝,并去掉篾丝上的竹纤维丝,保持篾丝的光洁。
(7)编织:把图样作为底稿用竹丝按图样编织。产品规格尺寸、图形应与底稿保持完全一致。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