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黄石时讯

看江阴从“工业立市”迈向“工业强市”

发布时间:2017-07-19 14:17:28

  核心提示

  江阴市,地处江尾海头,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之北;江阴市因“大江之阴”而名,简称澄,古称暨阳,有“延陵古邑”“锁航要塞”之称。

  改革开放初期,江阴市民营经济发达,制造业强。其特点是立足本土,面向市场,依靠自己的力量,抱团发展乡镇企业。

  在撤县建市的30年间,江阴始终坚守实体经济,咬住制造业不放松,通过转型升级,其实体经济成分更加多元化,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县域经济与基本竞争力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

  目前,江阴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突破14万家,年销售超百亿企业20家,各类上市公司4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2家,2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近日,记者走进江阴,感受改革、创新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巨大活力,以及实业家们身上散发的坚守实业的“工匠精神”。

  转型升级 旧动能焕发新活力

  新桥镇,因桥而名,把守着江阴市东大门。这个面积不到20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人(约含3.5万流动人口)的弹丸之地,却创造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这片土壤不仅成长出千亿级的实业巨擘,更裂变式“疯长”出一大批叫得响的实力企业,一批全国某个产业领域的“单打冠军”。

  镇重点项目办主任张贝贝告诉我们:今年上半年,该镇多项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镇域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上工业总产值有望实现86.5亿元、9.66亿元和356亿元。

  7月14日下午5时许,在该镇半开放式的海澜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身着海澜制服的工人穿梭在欧式风格的厂房之间。

  从“男人的衣柜”到“全家人的衣柜”,海澜集团以海阔天空,波澜壮美的气势,海澜之家全国连锁店发展到4000多家,提前一年实现营业收入过千亿元,成为无锡地区首家超千亿元级企业。

  大船推大浪,携手闯天下。阳光集团与其他毛纺企业合力,构建出全球最大的毛纺产业基地,形成了“企业在乡村,产品飞全球”的总部经济。

  谈起新桥的发展,镇里退休老知识分子赵彩宝颇为自豪。他说,原来的新桥一半村民靠种地饱肚子,一半村民靠打鱼谋生活。

  然而,随着精纺、服装、热能电力、生物医药、空调设备、机械等制造业的兴起,新桥镇的制造工业在大鱼吃小鱼,兼并重组过程中,实现了升级腾飞。

  新桥镇的崛起,是江阴制造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江阴日报副总编夏新炯认为,从乡镇企业到现代企业,江阴实体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和市场这只无形之手。

  江阴原是农业大县,改革开放后,江阴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大办工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

  1987年江阴撤县设市,江阴实施工业兴市、市场对接、国际接轨,乡镇企业实现了裂变,形成了集体、民营、外向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赋予了“苏南模式”的新含义、新内容。

  然而,江阴也遭遇过“成长烦恼”和“转型阵痛”。那时,江阴人深刻认识到,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体经济,升级制造业。

  2016年江阴吹响了产业强市的号角,政府以“店小二”式的服务,企业家以“拼死吃河豚”的精神,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实体经济。

  一系列组合拳,江阴旧动能焕发新活力。在现代工业41大类数百个领域,江阴几乎都配“全”了。其产品“上可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

  精神区位 实业精英逐鹿前沿

  在江阴市今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实体经济是江阴的“筋”、“骨”、“肉”,江阴精神则是“精”、“气”、“神”,更是城市发展之魂、动力之源。

  对于江阴“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城市精神,香山书屋负责人季丰认为:“就是抱团发展、凝聚活力。”

  季丰是一名商人,因要求员工读书无场所而困惑,后于2011年创办了多家纯公益性的书屋。他说,一个人,有了精神就有了激情和干劲;一个城市,有了精神就有了灵魂和动力。

  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曾形象地将江阴人的集体性格概括为“拼死吃河豚”的精神。实体经济创新、传统产业淬炼、精品乃至极品、产品做到极致……这种“吃河豚”的拼劲无处不在。

  以传统的冶金行业为例,在全国各地普遍承受去产能压力之时,江阴却风景独好。“钢铁行业平均利润率是1.35%,兴澄特钢是9%,吨钢利润超过1000多块钱。”

  以不起眼的钢丝绳为例,江苏法尔胜集团就把这款产品做到了极致化。可以说,在吨钢利润只有1元钱的时代,经过“法尔胜”制造这双神奇的手,没人要的粗钢变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种钢绳,其多款产品在世界舞台上是细分领域当中的“王者”。

  多年来,该集团旗下多款特种钢丝绳产品,小到手机电脑插接口丝,大到超级跨海大桥的斜拉绳,在世界同类市场上举足重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刘礼华说,企业已经连续19年在国内排位第一,在世界也是排位第三。

  把江阴实业家定位为“工匠”,这似乎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但是,实业家们身上散发着坚守实业的“工匠精神”。

  极致本身,就代表着核心竞争力。正是靠着这种拼死追求极致的“狠”劲,去年江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首次突破1万件。

  上海市委党校周东华教授曾评价,“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存活期不足3年,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工匠精神,丧失了自我超越的能力。江阴企业则不同,转型重在立足本行,做精做强。”

  科技创新 创业力量加速汇聚

  山到高处人为峰——江阴的产业强市不断爬坡翻坎,占领一个又一个高地。在江阴领军人才创智园,江阴市常务副市长费平说,这背后是江阴的人才工程在推动。

  截至去年底,江阴人才达到34.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21万人,千人计划人才27人,两院院士38人,建立“诺奖”研究院4家,引进诺贝尔奖得主5人。

  得人才者得天下。对于人才,不仅是江阴政府部门求贤若渴,追求不断创新的企业更是“趋之若鹜”。

  坐落在江阴国家高新区的江苏普莱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一款产品属国家1.1类创新药范畴。

  “这种新药对于全人类而言是新药品。”董事长陈育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制药企业而言研究开发工作摆在首位,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以他本人为例,2007年他在美国拿到博士后回国,2009年组建起团队开始创业。公司刚组建,上海、江苏等多地政府纷纷抛来“橄榄枝”,力邀落户。最终,他选择了江阴市。“其他地方给的条件不可谓不丰厚,但江阴市开出的条件,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个人发展,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心动。”

  江阴高新区是全国第二家设立于县级市的国家高新区,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中央“千人计划”人才,无锡“东方硅谷”领军人才200多人。

  此外,还集聚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0多名,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近500个。

  为实干者点赞,为创业者加油,为受挫者暖心,为担当者担当,江阴构建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推进“人才强企工程”,制定人才集聚计划,突出科技人才,建设高层次人才公寓、发放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等,把打造“人才高地”列为全市“四个高地”之一……

  去年12月23日,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显示,江阴全社会研发投入80多亿元,占江苏县市的12%,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家,居江苏县市第一。

  人才成为城市创新升级的强大支撑。一家家企业搭上了“人才强企”的高速列车。在国家鼓励开发新能源,国内一窝蜂生产风电设备的时候,江阴远景能源科技公司依靠强大研发团队,摒弃中小型风电机,主攻大型风电机,将自身定位于全球领先的智慧能源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

  “中小型风机制造门槛低,市场一旦饱和,其结局只会是哀鸿遍野。”当地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站在制高点的远景能源,依靠科技进步,不但拥有别人触摸不到的市场,更会把小制造商变成自己的配套车间,这就是差距所在。

  服务引领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4个100亿”产业基金,产业强市30条,科技创新20条,企业减负32条,暨阳英才计划23条,江阴板块新优势29条……

  兑现奖励20.3亿元,企业减负49.8亿元……这一串串数字,见证了江阴一个个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表面上看,政府通过财政支持给予企业的,是各种渠道的资金帮助。但对众多受惠企业来说,他们感受到的还有来自政府的有力支持和贴心的温暖。

  有例为证:为壮大资本市场,江阴抢抓国内资本市场难得的窗口期,建立工作机制,组织企业上市,设立奖补资金,建立专项基金,筹建服务中心……

  兴澄股份、华西集团、双良节能、阳光集团……江阴坐拥4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3000亿元;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江阴新三板挂牌企业42家。

  江阴一位银行业人士感慨地说:“政府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以及‘支持不干预、指导不指令’的开明定位,让‘江阴板块’得以保持源源不竭的活力和领先一步的优势。”

  “当企业阳光灿烂,发展顺风顺水时,政府要服务好,保障好,当好‘店小二’;当企业遇到阴雨天,经营遇到困难,政府要提供全天候帮助,当好‘急郎中’。”这是江阴打造服务型政府,转型“店小二”、“急郎中”的真实写照。

  在江阴采访的日子里,听到许多企业家说:“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他们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有了政府强大的后盾,企业就有了强大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也激发了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立足本土,坚守实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近年来阳光集团把总部留在江阴,重点高端的服装定制留在江阴,中低端的品牌的生产加工则转移到非洲。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实施第三轮转型,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完成了金融板块布局。转型后的华西村,工业占比虽已降至35%,服务业却超过了65%。

  江阴人始终坚信,发展的基础在实体经济,江阴的比较优势也在实体经济。江阴的过去靠实体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江阴的未来还要靠产业强市来支撑。(梁坚义)

[来源:黄石日报]

主办单位:黄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