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太多因贫辍学、艰难求学的孩子——
老人说:“想为教育做点事”
“这点钱不多,孩子收下吧!”当贫困学子许栋握着老人的双手,接过装钱的信封时,双眼饱含泪水。4000元助学金,对这位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贫困学子来说,无疑是点燃一个家庭的希望。
在25日的大冶市陈彦珍助学基金会成立仪式和首批助学金发放现场,来自大冶、阳新的31名贫困学生每人分别得到了2000元、3000元、4000元的资助。
大冶市陈彦珍助学基金会是一家非公募性的基金会,是黄石地区首家以个人名义登记注册的基金会。
基金会发起人——陈彦珍,今年80岁,大冶陈贵镇陈贵村人。早年毕业于大冶师范,先后在大冶殷祖中学、原大冶教委教育服务中心、原东岳街办教育组任教、任职。1996年老人退而不休,创业不止,先后办起了3家个体加油站。他说:“见过太多的孩子因贫辍学、艰难求学,觉得应该为教育做点事情。”
在第三座加油站建成投产之前,老人开始行动了。今年3月,陈彦珍找到大冶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姜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筹办一个非公募性基金会,登记注册资金200万元,每年新注入基金不少于15万元……在大冶市民政局、教育局的支持下,大冶市陈彦珍助学基金会于8月批准成立。
基金会秘书长姜彬说,资助的对象主要是贫困家庭的、需要临时救助的、成绩优良的贫困学子。由相关部门提供贫困学子名单,基金会考察后,分春秋两季进行资助。
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
老人说:“生活尽量简单过”
注资200万元成立助学基金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在大冶东风路一栋普通楼房里,装修外墙的脚手架还没拆掉。在楼房的后院,一排装满水的塑料桶尤为显眼。
原来,这些塑料桶是陈彦珍老伴李海来接雨水的。平时,这个家庭用接下的雨水洗衣洗菜,浇花、拖地。李海老人说:“一个月可节约30多元水费,一年就是400多元。”
陈家的楼房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建造的,1999年儿子结婚时简单装修了一下。因为房子太旧,光线太暗,孩子们多次劝父亲装修一下无果,直至今年初才对外墙进行修补。后院的一小房里,堆着许多大小不一的纸盒和红红绿绿的饮料瓶。这是李海老人平时把家里用的废品攒下来,拿到街上去卖钱的。走进二楼客厅,除开一台旧电视、旧空调,看不到一件新家具、新电器。客厅放着的一条木质靠椅两处破落,至今没有换新的。
“一点都不像个有钱的人家,经常看到叔公叔婆吃剩饭剩菜。”陈彦珍的侄孙王剑锋说。”
平时,两个老人上街买菜,极少买时令蔬菜。多年前,子女们想为双亲请个保姆,打扫打扫卫生,做做饭什么的。但两个老人一口拒绝了,都是自己动手做。
这些年,陈彦珍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他说:“赚钱不容易,能节省的就节省;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
人要多做事,多吃苦,懂得知恩图报——
老人说:“美好生活靠自己创造”
陈彦珍的父亲是教师,他和老伴李海也是教师。他们的6个子女中,有3个在教育战线工作,一家人基本上端上的是国家饭碗。
尽管老伴经常唠叨“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但老人总是说:“多钱多用,少钱少用,人应该懂得感恩!”。老人创办基金会,一家老小几乎都持赞同态度。
这跟陈家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两个老人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立精神,家里人口多,让孩子们自己报名、上学、蒸饭、洗衣服……
即使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两个老人经常告诫孩子们,要多做事、不要偷懒;要多吃苦、不畏麻烦;要多付出、不怕吃亏。如今,这24个字,几乎成了这个家庭的家训。
老人的儿子陈杰在公安部门工作,平时爱岗敬业,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家里3个加油站,陈杰的爱人经常一个人跑来跑去,有时深更半夜往加油站跑。
200万元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还有每年新注入的十几万元基金,能够为孩子们买几栋房子、几台车子,但陈彦珍和他的老伴说:“国家给了他们饭碗,美好生活靠他们自己去创造。”
把慈善当事业来做。如今,老人最大的愿望,有生之年在老家建一幢六层慈善大楼,把大楼一至三层出租的收入划归基金会,用来资助贫困学生,把四至六楼免费提供给贫困户、无房户居住。
编后话:“这点事是应该做的,不值得去宣传”……没有华丽的言辞修饰,陈彦珍老人践行老子“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的大道哲理!
仁爱善良,是人类精神世界最温暖的火光,陈彦珍老人高举着这束光,照亮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照亮了自己。正如大冶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姜彬为老人作的一副对联:一身胆识,一言九鼎,惊天善事人堪仰;三楚豪杰,三代兼程,济世慈心志不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鲜活的。陈彦珍老人创造财富,甘守清贫,传递文明,反哺社会的善行义举必将感染和鼓舞更多人投入到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的公益行动中。(梁坚义)
[来源:黄石日报]
主办单位:黄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