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台办动态

川台现代农业合作当好四川乡村振兴“助推器”

发布时间:2020-12-14 16:45:35

  编者按:《台湾工作通讯》2020年11期刊发了四川省台办主任罗治平署名文章《激动力增活力 提质量增效益——川台现代农业合作当好全省乡村振兴“助推器”》。全文如下:

  激动力增活力 提质量增效益

  —川台现代农业合作当好全省乡村振兴“助推器”

  四川省台办主任 罗治平

  四川是农业大省,也是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了“擦亮农业金字招牌”的殷切希望。答好总书记提出的实践课题,省委明确从六个方面着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总书记为四川发展作出的总体擘画一步步变为现实。围绕省委中心工作,四川对台工作坚持“建机制、搭平台、促合作、强服务”,确定路径、制定方案、细化措施、接茬推进,引导台商在川投资现代农业逐步形成明显聚集发展效应,现代农业成为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百货商贸后新兴优势产业集群。截止目前,全省有2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30个“川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近300家台资农业企业,总投资额超过140亿元。

  一、从交流到合作,适度规模经营“小而强大”

  四川与台湾农业合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30多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四川“有资源、有市场、有潜力”和台湾“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的有利契机以及川台两地都存在人均耕地相对较少、规模经营受限的特点,大力促进川台农业交流合作,努力将台湾推进建立责任农业、维护消费者健康和永续环境、发展科技农业、打造效率优势产业并拓展农产外销、拓展乐活农业、加速农业升级的发展理念和经验,运用到川台农业合作项目。川台农业合作从最初的小规模、合资、合作模式发展到近年来适度规模、独资、技术合作为主的发展模式,并在全省逐步形成多点开花之势。

  (一)准确定位,务实搭建交流平台。

  1.举办涉台农业专题交流活动。聚焦现代农业主题,先后举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四川-台湾农业交流座谈会”“四川-台湾结对乡村交流座谈”“台湾农民天府行”等系列主题交流活动,并于2014年起,与台湾有关县市农会合作举办“川台农业合作论坛”,形成每年在四川、台湾轮流举办的长效机制,尤其两次由省领导率队入岛举办,将川台农业交流活动固化为四川与台湾交流合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集中资源力量打造和推动。与文旅部门合作,自2015年起持续开展全省乡村旅游产业带头人赴台学习交流项目,1200余名位带头人成长为全省乡村旅游建设的中坚力量,有力提升了四川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发展理念,搭建起合作发展的平台,助力全省农旅文创结合实现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2.支持各地开展农业主题交流。每年组织邀请1000多名台湾基层农会、村里长、农业企业及相关机构负责人来川到各市(州)、县(区)参访考察农业项目。针对各地发展需要,支持各级各有关部门赴台开展农业对口交流,深入台湾基层农会组织、农业企业及相关机构参访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合作。

  3.举办“川台农业合作成果展”。在海峡两岸合作成果展、省农业博览会等重大展会组织设立专门“川台农业合作成果展”,以“扩大川台交流、深化农业合作”为主题,集中展示台湾“精致绿色、有机生态、休闲观光”的农业特色和川台农业合作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及其取得的成果,扩大影响,吸引更多台资农业项目落户四川。

  4.开展台资农业专家学者“面对面”服务。继2018年成立“川台农业合作乡村振兴台湾专家智库”后,今年成立全省首个涉台产业专项功能委员会-台资农业企业委员会,由台湾专家担任主任委员,先后组织有关台资农业企业负责人、专家开展“川南行、川东北行、川渝行”等活动,深入全省各市、区县及重点农业项目开展“面对面”服务,走进田间地头为当地农业发展“把脉开方”。

  (二)找准载体,多层级发挥作用。

  1.突出涉台农业园区聚合。由农业农村部和国台办于2006年批准设立的全省首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汇聚了翔生有机农场、番薯藤台湾风情街、桃园湖TINA庄园等10多个台资精品农业项目,承办两届“中国(成都)国际有机农业峰会”,成为天府农博园的高品质核心园区。2009年设立的攀枝花盐边台湾农民创业园先后引进台湾芒果、莲雾、杨桃、释迦、芭乐等数十个台湾水果品种,种植推广台农一号等芒果10万余亩,成为攀枝花现代特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2.突出涉台农业基地示范。2016年,由省委农工委和省委台办联合认定首批川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以来,全省30个示范基地遍布全省19个市(州)。示范基地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两统两返”、农民土地流转入股等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蔬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形成了规模、创建了品牌、树立了高质量和现代农业标杆,引领带动周边300多个村、1.2万户农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吸纳建卡贫困户1000多户,实现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3.突出台资农业项目带动。充分发挥冕宁元升农业、西充双龙农牧、成都翔生大地农业、四川华东农林、百绿盛三生农业、夹江天福观光茶园等台资农业项目的带动作用,在当地形成油橄榄、红香椿以及玫瑰花、中药材、茶食等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带,并坚持以国际市场标准促进当地农产品升级、提升管理理念、拓展销售渠道。

  4.突出产学研深度融合。成都钧乔农业、翔生大地、南充广绿农业等台企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建立起了柑橘、水稻、绿肥、生态循环、农旅等多学科合作,并作为实习、实训基地,开放“没有围墙的教室”,既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农业新专家也培养具有实操能力的新农人,还为中小学生游学、研习教授生态农业知识,为农业永续发展“造血、输血”。

  二、从扎根到深耕,台资农业项目“星晖闪耀”

  (一)数量和规模“双提升”。

  1.投资额度持续增大。自2014年起,全省新增台资农业企业家数和投资额均占总体的30%-40%,现代农业成为我省吸引台商投资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全省有10家投资总额上亿元的台资农业企业,每年增资农业项目占全省增资项目一半以上。2020年上半年增资项目全数为农业项目。

  2.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冕宁元升农业科技、华东农林、盐亭众益中药材科技等种植规模超过万亩,达州青云河生态农业、广安农丰农业等种植规模上千亩,大部分农业项目保持数百亩规模,并逐年稳步增加。

  (二)效益和效应“双增长”。

  1.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以成都中延榕珍菌业、西充星河生物科技为代表的菌类生产企业每年产量、产值、税收和出口创汇保持两位数增长。以黄花种植为主业的广元杉立农业在今年疫情期间产量不减,全年产值可望超过3亿元,把“小黄花”做成了“大产业”。

  2.社会效应持续扩大。台资农业企业始终坚持绿色生态、有机循环的发展理念,普遍重视品牌塑造。元升农业出品的奥里欧橄榄油荣获全球特级初榨橄榄油竞赛金奖、中国国际食用油及橄榄油博览会金奖。冕宁县将依托元升农业推广种植10万亩油橄榄,建立安宁河谷油橄榄产业带。西充县依托双龙农牧和广绿农业建成“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进而创建“中国有机第一县”。钧乔农业等企业与各级各类学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成为集产学研游为一体的科研基地、科普基地和实训基地。“蜀台红香椿树”“蜀椿”土鸡等多个品牌获得国家注册商标,并在20多个专业合作社、相关协会及企业推广。

  (三)助力“三农”发展增效

  1.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台资农业企业整合新品种引进、农产品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实现一体化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的盈利空间。如桃园湖观光农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造桃园湖景区,开展文化交流、培训会议、休闲观光、房车营地等项目。双龙牧业玫瑰花谷成为当地观光、体验景区。元升农业油橄榄基地已被评为“2A”级景区。

  2.带动生产经营提升。台资农业企业以台湾精致农业理念和发展经验为依托,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如,中延榕珍菌业原日产量30余吨,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台商接手后,在减员近一半的情况下实现产能、销量翻番,当年扭亏为盈。

  3.实现农户就业增收。台资农业企业除企业负责人和少数技术骨干以外,其余全部使用当地人员,聘用农民工,让农民在家门口接受新农人培训,实现就近就业。如,广元杉立农业种植1.6万亩黄花,每年固定、季节性解决农民就业就近1500人,支付劳动报酬850余万元。

  4.促进消费提质升级。翔生大地、钧乔农业、绿能农业等台资农业企业普遍重视消费群体培育,为其消费会员长期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新鲜果蔬禽肉蛋乳配送,以高品质和好体验,逐步形成忠诚度较高的消费群体,实现农产品品质、价值双提升。同时,定期组织会员开展农事体验、生态科普、青少年研习、节庆团聚等活动,将“田间到餐桌”消费进一步延伸提升到思想和精神层面。

  5.形成良好乡风民俗。台资农业项目所到之处通过生态、绿色的生产经营模式,开展爱心捐助,组织保护水源、垃圾分类等公益活动,向当地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帮助当地乡风民俗得到极大改善。元升农业所在的冕宁县宏模乡优胜村道路清洁、民风淳朴、管理有序,彝族群众定时定点到农场工作,靠自己的劳动走上脱贫致富路。

  三、从发展到融合,川台农业合作“动力十足”

  (一)目标笃定,政策保驾。台资农业项目整体发展契合省委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和“优、绿、特、强、新、实”的要求,并具有种养结合、农工贸结合、农文旅体养结合、农艺农机结合的特点。为此,我省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支持台资企业和台胞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从农业补贴、税收优惠、用地保障、园区建设等方面出台15条具体政策措施,予以支持。 2018年,发布实施《关于促进川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对支持台胞台企参与乡村振兴、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开放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市场准入等作出明确规定,为台胞台企在川发展现代农业享有更多便利提供政策保障。今年,省委台办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实施《川台农业合作助推乡村振兴星晖计划》为培育壮大台资农业企业、加快涉台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做优品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提出政策和保障举措。

  (二)利好叠加,服务护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召开全省会议安排部署,省财政对农业的引导投入大幅增长,特别在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先后出台“猪九条”“金八条”“菜八条”等政策,稳定社会预期,增强主体信心。当前,省委提出“农业多贡献、投资唱主角”的重要工作思路,综合施策不断提升金融支持“三农”的质量效益。全省每年组织涉台农业专项调研、开展“服务台商走访”活动,深入台资农业企业,现场了解情况,协调解决基地、企业有关土地流转、道路、排水等实际困难、问题。组织召开“政策对接暨台资农业企业现场交流会”,为企业送政策,释疑解惑。落实专项资金和项目奖补,各地台资农业企业获得各级各部门政策支持超过亿元。

  (三)抱团取暖,未来可期。如今全省30个“川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和300多个台资现代农业项目在全省各地充分发挥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技术和管理优势,正抓住四川发展机遇加快建设。今年新成立的台资农业企业委员会,更为台资农业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搭起一座沟通桥梁,为企业在川享有更加便捷的惠农惠企政策、行业动态信息、先进农业理念技术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正如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台商李义洋表示,“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可以与对在川台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让大家聚在一起、共享资讯。”未来台湾的经验和模式也可以为四川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切实为四川从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提供助力。

  春耕夏耘,川台农业合作在发展大潮中赢得春华秋实。在不久的将来,“农业多贡献”的发展要求将在川台两地深入合作中进一步得到印证和体现,川台农业合作未来可期。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