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
(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人称象山先生。金溪县青田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陆九渊于宋乾道八年(1172)登进士,曾任隆兴府(今南昌)靖安县主簿和建宁府崇安县(今属福建)主簿。淳熙九年(1182)任国子正改删定官,修订奏章律令。淳熙十四年至绍熙元年(1182一1190)主管台州崇道观,以祠禄官闲居。
陆九渊的教学思想自成体系,提倡"心说",以"明理、志道、做人"为办学宗旨,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与朱熹的"理学"思想展开了长期的辩论。陆九渊办学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不用学规,提倡言传身教。二是不建学生居室。由于陆九渊学识渊博,独辟蹊径,"郡县礼乐之士时相谒访,喜闻其化,故四方学徒大集"。他在应天山讲学五年,先后求见问学者"逾数千人"朱熹说:"今浙东学子多为子静门人,"时有"非从学象山不得为邑寓贤"之说延至宋绍定四年(1231),陆九渊的再传弟子江东提刑袁甫迁象山书院于贵溪之南三峰山下,绍定五年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与岳麓、白鹿、丽泽书院齐名,称"南宋四大书院"陆氏心学经明代王阳明继承发展,独成一派,世称"陆王学派"。
象山书院遗址仍在贵溪市南三峰山下之徐岩,今已辟为贵溪市第一中学,校园内塑有陆象山先生遗像,三峰山石壁上遗有明武宗诏赐镌刻的"象山书院"四个大字亭旁立有一碑,记袁甫迁学院之事。
彭程万
(1880一1978)字凌霄,号克亮,贵溪县金沙乡流岭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考取秀才,二十九年进江西武备学校,学习步炮兵科。次年东渡日本,入振武学校,后改人日本陆地测量部修技所。留日期间追随孙中山先生加人同盟会,从此投身民主革命。
清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成功,九江新军于10月23日响应起义并宣布独立。清廷江西巡抚冯汝骏等妄图负隅顽抗,彭程万会同同盟会员俞应麓等人策划测绘学堂和陆军小学学生以及驻南昌的新军起义。接着,彭又策反奉命赶来镇压的上饶巡防营刘魁政部起义获得成功。南昌光复后,彭程万和新军各部官长通电省内外报告光复情况,部署省会治安工作,并推举新军第二十七混成协协统吴介璋任江西省军政府都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程万一度病困上海李烈钧家中。董必武、林伯渠获悉后,亲自致函江西省党政领导人邵式平和陈正人,要他们给予生活上的照顾。后彭程万应邀回江西,先后任省人大特邀代表、省政协委员、省参事室参事等职,直到1978年11月1日病逝,享年98岁。
吴迈
(1885一1936)字良翰,余江县平定乡石背吴村人,16岁中秀才。目睹国难日重,决心退出考场,闭门自修新学,潜心研究各国律法。18岁时,其父病逝,吴迈不循礼教,戴孝而不守制。其出行不走方步、交谈只说方言。事闻于学政训导,革除了他的功名,从此不得再进孔庙,他一笑置之。吴迈平生仰慕文天祥(号文山),谢叠山、陆象山、私淑"三山一泽是我师",特治印一方.镌刻七字以自勉。
吴迈生性耿直,嫉恶如仇,群而不党,一心为国。虽遭几次人狱和数度被通缉的迫害,但斗志尤坚,曾被中外报纸称为"火镖律师"和"吴大炮"。生前曾在桂林、阳朔、泰山、庐山、镇江、厦门、杭州等地留下书法遒劲的爱国诗句石刻,长伴祖国壮丽河山,供海内外人士凭吊,遗著有《吴迈环游世界记》、《吴迈文集》等。
夏润珍
(1909一1955)贵溪县文坊乡岭西村人。民国21年(1932)担任岭西村苏维埃主席,同年6月加人中国共产党,9月在闽北红军五十八团、闽北独立师任事务长和党支部书记。24年至27年,任建、松、政(建阳、松溪、政和)特委供给部长兼第三纵队总支书记。29年3月至31年,在中共福建省委任管理科长、省委总务队政委兼机关总支书记。32~34年,任中共闽北特委委员兼管军事经济工作。35~37年7月,任中共闽西北地委委员兼民运工作。37年7月任中共南古瓯(南平、古田、建贩)中心县委书记。8年4月任中共贵溪地委委员兼民运部长。38年7月-1953年3月,任中共上饶地委委员兼中共贵溪县委书记。1953- 1955年3月任上饶地委城工部长。1955年3月27日因病去世。江西省人民政府于1962年追认夏润珍为革命烈士。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不少同志英勇地牺牲了,也有的经受不住考验开了小差。为了稳定部队,夏润珍对干部、战士说:"我们是工农子弟,我们大家都是自愿来的,就应该革命到底。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创造一个没有人剥削人的新社会,我们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每当战斗的紧急关头,总是突围在前,掩护在后,得到干部、战士的爱戴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润珍在贵溪任县委书记。他仍保持战争年代的艰苦作风,经常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严于律已,廉洁奉公。
长期的游击战争和艰苦生活,严重损害了夏润珍的身体,可他仍带病坚持工作,和同志们一道剿匪反霸,一道搞生产建设。在贵溪西溪坝的水利建设中,他日夜操劳,一次竟昏倒在工地上。1955年3月27日,终因积劳成疾,身患肝硬化,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
夏润珍烈士墓碑立在贵溪县民政局后面的山坡上。
夏言
(1482- 1548)字公谨,号桂洲,上清桂洲村人。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授行人,摧兵科给事中,机敏善论,廷辩刚直。
嘉靖七年,夏言调吏部,当时世宗正着意于向神佛或祖先进行祭祀的典章,认为"天地合祀礼,欲分建二郊,并日、月而四。"大学士张孚敬不敢决。夏言却上疏请皇帝"亲耕南郊,后亲蚕北郊,为天下倡"。自此,夏言深得世宗皇帝的赏识。
继夏言出任礼部尚书的严嵩(江西分宜人),原和夏言以同乡称,对夏言甚恭谨,遂提拔他以自代。严嵩内心却十分妒恨夏言,他看出夏言和嘉靖及武定侯郭勋等人的矛盾,便不断进谗言陷害夏言。每次太监到夏言家时,夏言都气势岸然,以"内竖"待之。而太监到严嵩那里时,严嵩却亲自让坐,"礼极恭",而且送钱给太监。故太监们按严嵩之意,在嘉靖面前总说夏言的坏话。夏言渐渐失去了世宗的宠信,接二连三地遭受斥责,如"稽缓敕之洁,不遵用印记之,人阁晏晚以及禁内扛舆(坐轿子)之洁。"小有过失即蒙申斥。
嘉靖二十一年,因"昭圣太后崩,诏问太子服制言报疏有伪字",夏言被严嵩排挤去官,回江西,并在家乡贵溪象山书院建"象麓草堂"以自适。
待嘉靖之子穆宗继位,柄政祸国二十余年的严氏父子终于败死。夏言家人上书伸冤,穆宗予以昭雪。下诏复其官爵,重祭安葬并追溢"文憋"。夏言有《桂洲集》十八卷及《南宫奏稿》传世。他的部分创作能揭露社会矛盾,一些写景抒情之作技巧也比较纯熟。《安乡道中观妇人插田》中写道:"南村北村竞栽禾,新妇小姑兼阿婆,青裙束腰白裹首,手掷新秧如掷梭;打鼓不停歌不息,似比男儿更普力。自古男耕和女织,怜尔一身勤两役。吁嗟乎!长安多少闺中人,十指不动金满身。"夏言墓葬于上饶市郊。
熊梦帷
(?一1932)又名道周,字尚德,号义堂,余江县中童乡老屋熊村人,学生出身,民国16年(1927)初人党,是余江县最早发展的共产党员之一。同年1月与李馥、余益等筹建余江县农民协会,任常委。余江党支部被破坏后,乃潜返家乡从事农民运动,秘密发展党员。民国17年上半年和董会先等共产党员组建了中共余江区委员会。19年8月,红军攻克余江县城锦江镇,身份暴露,遂调红十军工作。21年,赣东北开展内部肃反运动,在葛源被错杀。
赵梓明
(1897-1935)原名赵水生,贵溪白田乡人他读私塾四年后,便帮其父赵福太维持生计民国18年(1929)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任支部书记在黄道的直接领导下,组织赤卫队、儿童团、少先队,打土豪、分田地二19年9月当选为贵溪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苏区人民在艰苦的岁月里发展生产,配合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围剿22年1月红!军与中央红军在上清会师,国民党认为赣东北苏区红军主力已调走,便开始了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赵梓明遵照闽浙省委指示,巩固发展苏区,打一大红军队伍,动员贵溪苏区的人民投人"扩红"运动,在短暂的两三个月里,贵溪苏区先后有569人参加新组建的红十军,得到了方志敏的表扬。23年10月,新十军编为抗日先遣队北上,上级决定赵梓明留守苏区同年11月任贵、余、万中心县委书记兼中心县苏维埃主席他把游击队改编成精干连,在崇山峻岭中机动灵活地向国民党开展武装斗争,粉碎了敌人炮台40余个。
赵梓明栖牲时,年仅38岁。
邹韬奋
(1895一1944)原名恩润,余江县潢溪乡渡口村委会沙塘村人。他5岁启蒙读古典经籍.18岁肄业于上海南洋公学,民国10年(1921)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民国11年,由黄炎培介绍,出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负责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及《职业教育丛书》,先后有《民主主义与教育》、《职业心理学》等多种著作问世。15年10月,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由于编辑方针正确,深受读者欢迎,发行额自8万份骤增至12万份。
邹韬奋遗著主要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经历》、《韬奋文集))1-3卷等
余江县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为纪念这位杰出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十,于1985年11月在县城中心建立他的全身塑像,表达家乡人民对他的永久怀念。
鹰潭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