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研究

匾额说辞:歩蟾

发布时间:2022-06-08 14:16:45

  □ 吴卫华

  行走西递古村落,最想看到什么。高屋建瓴,还有那些熟视无睹的青砖、灰瓦和马头墙,如今的游客也喜欢去寻找那些不被人关注的角落。“歩蟾”就是这样一处匾额,在进入这出宅院的时候,一眼就会看得见。是提醒自己,还是警醒别人,不得而知。这样的匾额。略有文化的人都会马上有些领悟,蟾宫折桂,这是第一感觉。

  蟾宫即广寒宫,是中国神话中嫦娥居住的宫殿,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就是称月亮,尤其指满月。(《淮南子·览冥训》)就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这蟾宫是什么样子,小时候,父母多会引导孩子观察明月,指月施教。如果说嫦娥奔月是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么吴刚伐桂,却是人们教育后代的最佳材料。同样在《淮南子·览冥训》有: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后人又怎么把蟾宫与折桂连在一起呢?“折桂”又为何意呢?《晋书·郤詵传》:“武帝於东堂会送,问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对曰:‘臣举贤良对策,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从唐代以来,人们就把两件事牵合在一起,就把蟾宫折桂誉为科举考试。

  南唐时期的李中《送黄秀才》诗:“蟾宫须展志,渔艇莫牵心。”宋朝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陶副车求荐见忌》:“好去蟾宫是归路,明年应折桂枝香。”高官得坐,骏马得骑,这是千百年来,科举制度带来的光宗耀祖思想,谁不愿呢?歩蟾仿佛登月,势如高攀,但一旦金榜题名,那种荣耀是没法想象的。

  元代马致远的《荐福碑》第四摺:“当日个废寝忘食,铸铁砚长分磨剑的水;到今日攀蟾折桂,步金阶纔觅着上天梯。”这是在元代的杂剧中所看到的:攀蟾折桂。

  蟾,本是蟾蜍。又怎么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呢?中国的民间故事里有“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传说。刘海是八仙吕洞宾的弟子,功力高深,喜欢周游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人世。他降服了长年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并且断了金蟾一脚。金蟾臣服于刘海。三只脚的金蟾为了将功赎罪,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助刘海造福世人,帮助穷人,发散钱财。

  后来的人们就把三只脚的蛤蟆称为金蟾。金蟾也就成了吉祥物,逐渐延伸与月宫连在一起。我们在望月时,看见月亮的阴影,就会以为月宫有只蛤蟆,自然就联想到了金蟾,就把月宫叫“蟾宫”了。“步蟾”自然就成了民间美好的愿望了。

  西递,本是古徽州一个地处偏僻的村落。明清时期也不过是少数的经商者发达,他们眼光卓越,要想光宗耀祖,必须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商人的地位毕竟还是低下的,要求得荣耀,还得读书做官,积极入世。

  “歩蟾”,始终是西递人的愿望。题写匾额,一方面是给予家中子弟的提醒,另一方面也是表明读书入世是根本。“商”与“贾”的紧密结合,也正是徽州商人攀蟾折桂的重要手段。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