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徽文化艺术投资

风采独具采茶戏

发布时间:2022-06-08 14:17:30

  祁门县采茶戏源自江西。清初,江西浮梁县一些姓陈的人迁来我县坑口一带,他们带来了一种叫“饶河调”的戏,很受观众欢迎。祁门人叫它“江西调”。由于这一剧种曲调明快,节奏简单,富有乡土气息,后来就流传到我县的西乡、南乡一带。近200年来,经过历代艺人的继承、发展和茶乡人民生活习尚的熏陶,以及我县民间音乐舞蹈的影响,逐步具有了祁门地区的特色。

  祁门采茶戏的曲调有“西皮”、“唢呐皮吹腔”、“二凡”、“反二凡”、“拔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词”、“南词”、“北词”、“花调”等数十种。这些曲调大多旋律明快、高吭优美。祁门采茶戏的剧目也很丰富,1947年在祁门上演的采茶戏传统剧目就有大戏12本,小戏46本。

  清朝初期,采茶戏刚从江西移来祁门,颇具新鲜感,有许多当地人跟着学。当时大多是以“清唱”的形式表演的。而且从事演唱的骨干基本上是江西籍人。民国初年闪里的贞喜班和民国20年间的陈玉仁班,开始演采茶戏,正月连演了7天7夜。解放初期,历口的艺人们筹集资金,购买了一些服装道具,正式成立了业余剧团。除上演传统剧目外,还配合形势演出了一些现代戏,如宣传爱国储蓄的《结年帐》,反映反霸斗争的《九件衣》,反映反特斗争的《偷印》等。1954年至1960年,是祁门采茶戏的鼎盛时期,1958年有9名演员到合肥参加了“音乐周”,演唱采茶戏“文词”,为我县文艺史写下了有意义的一页;1960年,又有演员到芜湖专区参加第三届群众业余文艺会演,演出了《三击掌》、《寻兄走雪》、《海老三种茶》、《拾芦柴》等采茶戏剧目,受到好评。“文革”后,祁门采茶戏一度销声匿迹。

  近年来,随着地方旅游业的兴起,祁门采茶戏又现生机,如古村渚口等地组织了演出班子,用祁西方言演戏,乡土气息浓郁,别具风味。

  信息来源:祁门县政府网

  稿件由黄山市台办提供

主办单位:黄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联系电话:0354-2636130 E-mail:jztb888@sina.com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