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今年是两岸开启交流35周年。35年前,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被打破,两岸交流交往的大门由此打开,四川与台湾各领域的交流交往也随之开启。
35载寒来暑往,35载春华秋实。四川与台湾的交流交往从无到有,从单向到双向,从间接到直接,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往来日益频繁,各领域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据统计,截至2022年9月,来川台湾同胞超过750万人次,交流项目达到9264项;在川台资企业2645家,投资总额达213.66亿美元;2021年川台贸易额达到518.69亿元人民币,台湾地区跃升为四川省第四大贸易伙伴……从交流交往走向交融交心,四川对台工作汇聚起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磅礴力量。
开启交流 走向热络
川台交流因乡愁牵引而起,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中走向热络。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赴大陆探亲后,不少在台的四川籍老兵踏上返乡归途,成为四川与台湾交流合作的参与者、见证者与推动者。四川对台工作也主动应形势而变,领域不断拓展,内涵不断深化,成效显著,成为全国对台工作的重要省份和中西部地区对台工作大省。
1987年,川台两地姐妹重逢。
——熙来攘往,迎来川台大交流。
横跨台湾海峡,从老兵返乡探亲到台湾同胞组团参访交流,或经第三地往返两岸的台湾同胞身体力行地推动着四川与台湾早期的经贸、文化交流考察。2008年底,随着四川与台湾开通直航,海峡天堑终变通途。开通直航后,四川厚重的巴蜀文化、瑰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风土人情,每年吸引台湾同胞来川旅游探亲超过40万人次。川酒川菜、蜀艺蜀戏、民族歌舞等巴蜀文化闪耀台湾,倾倒宝岛民众。大熊猫“团团”“圆圆”赴台,成为密切川台交流的情感纽带。“天府四川宝岛行”“台湾·四川活动周”等高规格川台交流活动,在岛内刮起“四川旋风”,从民间交流到高层往来,两地真情互动不断,形成了四川与台湾大交流局面。
——投资促进,带动产业大合作。
自1988年首家台资企业落户四川,四川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和台湾产业外移机遇,积极面向台湾开展投资促进活动,并先后获设“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台湾农民创业园”。以此为平台,先后举办“海峡两岸经济科技合作交流会”“中国西部海峡两岸经济科技合作交流暨博览会”“攀台现代特色农业和康养产业合作交流会”等,广泛邀请台商来川交流考察,主动与台湾工业总会、电电公会、工商协进会等重要工商团体建立联系、加强合作。富士康、仁宝、纬创、群光、统一、旺旺、台玻、佳美、新光三越等台湾知名企业先后到四川布点设企,四川逐步成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西部的首选地。川台产业合作从散点式、小规模发展到集中式、集群化发展,形成了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百货零售、建筑建材为主的优势产业集群。
——手足情深,同胞大爱暖人心。
从1987年四川成立台湾同胞接待站为台湾同胞服好务,到许多川籍台湾同胞情系家乡建设,纷纷捐资助学、捐建乡村道路等,为家乡慷慨解囊,再到川台两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相互关心慰问、援手相救,书写了两岸心手相连、血浓于水的同胞大爱。以“5·12”汶川特大地震为例,台湾社会各界抗震救灾捐款达13亿元人民币,参与援建项目189个。
步入新时代 十年促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决落实党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克难奋进,持续深化与台湾各领域交流合作,“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两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巴蜀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通促融,川台经贸合作实现新发展。
“远方来的四川客,留下来的创业者。”这是扎根成都22年的台商柯金光对自己“蓉漂”生活的概括。他直言喜欢四川开放包容的文化,“这里不仅是安逸之城,更是创业之都”。
与柯金光感同身受的台商还有许多。他们主动抢抓四川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加快在川洽谈对接、投资布局,实现了更好更大发展,在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百货商贸、建筑建材等方面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有力助推了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对外开放能级提升。在我省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中,台资电子信息企业产值约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近1/4;食品饮料产业方面,台资企业保持品牌优势,稳中有增,产值超百亿元,为全省万亿级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川台合作新增长点。成立并依托台资农业企业委员会和2个“台湾农民创业园”、30个“川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15个“川台文旅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大力推进生态精致农业、有机科技农业,拓展农产品外销,积极赋能四川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
——以惠促融,台湾同胞获得感和责任感实现新提升。
“你们做了多少,我们就受益多少!”在《关于促进川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川台70条”)发布实施一周年座谈会上,台企四川省宜宾惠美线业有限责任公司代表孙俊的发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台湾同胞的获得感源于各级政府的主动而为。在《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惠台利民政策措施出台后,四川省以“同等待遇、广泛受益、共享机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相继出台“川台70条”“26条措施操作指南”“四川支持台企12条”“农林22条操作指南”等一系列落实落细措施,并组织政策宣讲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宣传。同时建立39个省直部门(单位)联络员机制,为台湾同胞在川享受同等待遇、共享四川发展机遇提供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目前已形成对台工作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同心协力为台企服务的新格局。
2019年5月,落实“川台70条”暨“两岸一家亲减税降费政策对接会”现场。
一揽子措施惠台,台湾同胞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求学实习、创新创业、安居乐业、产业合作、纾困解难等方面,下好“先手棋”,打出“组合拳”,念好“惠字经”,不断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服务台胞台企大走访”收获良好口碑。40家台资企业获授四川“台资明星企业”,多家台企入榜四川100户大企业大集团名单,荣获“四川省优秀服务业企业”“2021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称号。多位台湾同胞荣获四川省级、市级“青年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多位台湾同胞入选“天府峨眉计划”“蓉城人才绿卡”,在川台湾同胞参与并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持续增强。他们在收获事业成就感、社会荣誉感和心灵归属感中,成为川台各领域交流融合的见证。被台湾青年称为“梦想推手”的台商郭弘扬感慨:“要让台湾青年知道大陆各地各级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支持,让他们在大陆找到实现梦想的舞台”。
——以情促融,川台文化交流呈现新气象。
文化共情,两岸同胞走亲走近。依托特色巴蜀文化资源,用好涉台交流基地,广邀台湾基层民众参加大千艺术、东坡文化和文昌、大禹、嫘祖、哪吒等民俗文化交流活动,以热络的民间交流,推动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共叙乡情亲情中,增进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
2021年7月,“海峡两岸记者川渝行”联合采访活动现场。
交流连心,增进同胞心灵契合。积极应对两岸关系形势变化,以青年交流为重点,围绕大熊猫保育、川菜、中医药、蜀文化创意、长江生态、教育等多个主题开展川台青年实习体验交流活动。推动川台媒体合作,持续举办“海峡两岸记者四川行联合采访”“掌上蜀 show·两岸新媒体体验采访”“台湾传媒学生实习交流暨航拍体验”等活动,立足融媒体传播,以新媒体、新青年、新视觉向台湾同胞分享四川新貌,传播川台情缘,让台湾青年体悟大陆开放发展成果、制度与道路优势,增进川台青年融合发展,四川对台湾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来川创业的林姿佑表示:“很庆幸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赶上了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从事少数民族文创项目的林怡君直言:“要用文旅文创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我坚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会有更多台湾青年加入。”据了解,截至目前,已有2200多名台湾青年扎根天府之国追梦圆梦。
2020年10月,第五届“两岸大学生大熊猫保育实习体验营”活动现场。
35载风雨兼程,不忘初心接续辉煌。在新的征程上,四川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党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让台胞台企共享四川发展新机遇,不断深化川台融合发展,为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四川省台办)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