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从长兴到汶川 跨越2000公里书写乡村振兴满意“答卷”

发布时间:2024-01-02 18:50:34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9日电 (伍排勇 杨玲)2023年以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在对口支援汶川县工作中,紧盯汶川县“一区两地六示范”战略目标,把汶川所需与长兴所能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实施“智力援汶”“产业富汶”“民生暖汶”“交融兴汶”“文教润汶”五大工程,书写乡村振兴的满意“答卷”。

截至目前,建设类项目完成投资4700万元,投资完成率100%;支付资金4628.2万元,资金支付率98.47%;汶川特教学校宿舍楼、七盘沟标准厂房等项目相继建成,项目竣工率100%。

深化“产业富汶”,造血功能进一步增强 

虽然寒意笼罩,但在七盘沟川青甘高原物流产业园区内的汶川县来料加工致富工坊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缝纫机在工人的操作下加快运转,一件件儿童罩衣、体恤衫、无痕内裤等完成了定制生产。

“我现在做了多少件,手机上就能看到,你看,上个月我挣了4000多块钱。”威州镇七盘沟村村民蒲应娟立马拿起手机点开给记者看。

依托浙江丰富的原料和市场优势,持续加大短裤、童装、罩衣原料供给,深化技能帮扶,升级优产管理系统,引导工坊自主发展,成立羌绣大师工作室,将藏羌元素融入其中,开发出香囊、靠枕、围腰、坐垫等新产品,注册“阿浙秀”“秀禹义”商标,设立自选超市自产自销,“阿浙绣”被评为首批“净土阿坝”州级特色劳务品牌。

“今年预计完成加工量600万件,同比增长50%,带动2000人就业增收。”来料加工致富工坊总部负责人杨梅说。

为丰富川青甘物流园经营业态,汶川县投入长兴捐赠资金150万元,建成500平方米阿坝州内一流的电商共享直播基地,助力农产品销售,今年实现消费帮扶17000余万元。 

在汶川县漩口镇集中村,占地50亩的吊瓜示范产业园,每到丰收的季节,枝繁叶茂的瓜藤下就会坠满黄中透红的吊瓜,煞是喜人。“相比茶叶、猕猴桃等其他种植作物,这个吊瓜是当年种、当年产,一次投入后可以多年受益。而且发展到三、四年是吊瓜的高产期,目前经过前期试种,吊瓜非常适合我们村发展。”漩口镇集中村党支部书记郭文芳表示。

借助吊瓜试种成功趁热打铁,今年长兴县又向汶川县捐赠7200株吊瓜种苗,新拓展种植基地120亩,建成20亩高标准的吊瓜产业示范园区,逐渐形成以漩口镇集中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水磨、三江的吊瓜种植群,全县吊瓜种植面积达到300亩,亩产吊瓜子200斤以上。

此外,今年还实施了“湖羊入汶”工程,两地以“湖羊”为媒,在水磨镇寨子坪打造了占地约10亩的湖羊养殖基地,长兴县吕山乡捐赠100头湖羊种羊落户汶川水磨,在推动畜牧品种改良的同时,开启两地“携手奔共富”的新征程。

延伸“交融兴汶”,交流互鉴进一步深入

2023年,长兴县向汶川县选派专技人才16名,开展医疗、教育等方面对口帮扶行动,汶川县选派党政干部4名、专技人才10名到长兴挂职历练。

“今年我县落实《汶川县关心关爱援汶挂职干部人才十条措施》,评选表彰浙江援汶干部人才10名,确保挂职干部人才安心工作、干事创业,树起实干争先的鲜明导向。”汶川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3年长兴与汶川两地深入推动交流互动,安排“三交”项目22个,内容涵盖干部交流、学习考察、师生研学、感恩夏令营等方面。今年累计帮助培训乡村振兴干部3000余人次,培训乡村振兴人才2500余人次,理论水平和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同时,发挥长兴汶川劳务协作服务站作用,联合开展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14期1971人次,举办对口支援专场劳动力招聘会2场、校园招聘会1场,帮助汶川劳动力新增就业3362人,助力群众稳定增收。 

为推进汶川县乡村振兴建设,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两地深化“村企结对”帮扶,16家长兴企业与汶川16个村开展结对共建,捐赠帮扶资金32万元。投入对口资金50万元硬化威州镇布瓦村村内道路2000平方米,新建堡坎700立方米;投入对口资金40万元,开展萝卜寨村道路整治600米,污水管网1500米及附属设施,改善村庄面貌和人居环境,让群众切身感受对口支援带来的变化。

“改造前,水沟里的水经常渗透到我们的墙内,现在直接排到管网内,方便多了,寨子的环境也好了,游客来我们这里旅游环境心情也都好。”威州镇萝卜寨村村民袁红强对村里的雨污管网改造很是满意。

着眼深化对口工作,长兴驻汶川工作队队长、汶川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永新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在民生实事上持续用力,在产业帮扶上持续着力,在乡村振兴上持续发力,把对口成果写在汶川大地上,让当地群众切实感受到对口支援带来的成效。”(完)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