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郭荞璐 四川在线记者 高启龙 赵荣昌 文
从泸州城区驱车出泸州酒业园区所在的江阳区黄舣镇后,产城大道旁,一块牌子尤为显眼——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这个坐落于长江畔的小村庄,是泸州市合江县大桥镇长江村。村子的一半在江中,一半在岸边。
合江县大桥镇长江村的蔬菜种植基地。
“快点帮我找根细点儿的竹竿来!”1月17日10时,记者到达村里时,村民黄生文夫妇正在刚建好的大棚里栽黄瓜苗。
“这一大片,要赶在春节后抢鲜上市,卖个好价钱。”黄生文招呼了一声。
顺着他的声音望去,是江与村之间的一大片河滩地,1700亩的蔬菜大棚尤为壮观。
这片河滩地,正是大自然的恩赐,每年长江涨水,就会将其淹没,长江退水,大量的营养物质便留在了这里,肥沃了土地。
周而复始,每年冬春时节,黄生文和村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收获。
与每年只能种一季的河滩地相比,村里其他地方则可以四季常绿。
合江县大桥镇长江村的蔬菜种植基地。
“收芹菜喽——”下午5时许,一辆货车打破了村里的宁静。连接各家各户的乡道上,一辆辆小推车陆续推出,一捆捆干净、鲜绿的芹菜排队等待装车。
“最近每天都有车来拉芹菜,昨天拉了两千来斤,今天又要一千多斤,都是拉到泸州去批发。”长江村8队队长先清洪今年已70岁,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这里就是菜蔬队,直到今天也一直为城里供应蔬菜。
“现在主要是白菜和芹菜,开春了栽苞谷,苞谷出花了就栽红苕,红苕挖了就接着种小菜。”先清洪说。
“以前是肩挑背扛进泸州,不仅种菜还得卖菜,费时又费力。”先清洪告诉记者,“现在都是大车进村,只需要琢磨如何把菜种好就行了,啥子菜行情好我们就种啥子。”
以芹菜为例,先清洪介绍,村民们原来喜欢种实心芹菜。后来发现,实心芹菜不仅在运输中容易折断,而且产量低,新鲜期还比较短,卖不起价。
“行情”传到长江村,先清洪和8队队员迅速作出回应,改种上了空心芹菜。
在长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先德江看来,长江村的蔬菜之所以受青睐,一是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二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农业技术为村里的蔬菜种植带来了新活力新思路。
先德江所说的交通条件改善,是指2016年修通的从泸州酒业园区到合江县城的产城大道,处在泸州与合江之间的长江村,30分钟可进泸州主城区,20分钟可到合江县城。
这几年,长江村每年近7000吨蔬菜“进城”,不仅为城里的园区企业食堂、镇内餐饮和场镇居民提供新鲜、绿色蔬菜保障,成为名副其实的“菜篮子”,还畅销于成都、重庆、泸州等周边城市。
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村里一方面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实现村集体、专合社和农户三方共赢。另一方面,改变传统的种菜方式,比如温室大棚、浅埋滴灌等先进种植技术,也逐渐出现在了长江村的田间地头。
2019年,长江村还利用村集体经济收益购买了1辆小型货车,除满足村里蔬菜产业发展需求外,还向附近的园区提供运输服务,目前已获利10万余元。
江中的江心岛原来叫中坝村,2020年并入长江村。如今,仍有200多人居住在这座江心岛上。
以前,江心岛的村民大多以打渔为生。长江“十年禁渔”后,不少退捕上岸的村民进城务工。
菜在岛上种,就在村里卖。成为“一村人”后,在村委会的号召和村民们的影响下,不少岛上村民纷纷开始种植蔬菜,开启全新生活模式。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