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为青少年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各方嘉宾点赞川观科普日启动仪式

发布时间:2024-01-24 13:34:02

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 田姣 陈俊伶 阚莹莹

1月23日,由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四川省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主办,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协办的万物好奇·川观科普日启动仪式在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举行,活动集结了100余名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科普基地、学校等的嘉宾。

启动仪式有哪些亮点?未来又将如何推动四川科普工作发展?参会嘉宾纷纷建言。

把艰涩变有趣,为青少年种下科学的种子

“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发展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印开蒲在现场,发现不少小学生也是活动的嘉宾,“相信今天的科普活动,会在小朋友的心中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成为他们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启蒙。”

活动现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项目总师杨海峰作了题为《中国载人航天漫谈》的演讲。提及默默奉献的航天人,东方电气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鑫深有感触,“很多科技工作者从事的工作很难被普通人了解,通过科普的形式可以把这些人、这些事散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科研事业的意义。”

奇幻的电音背景中,身穿屏蔽服的“银角大王”靠近线圈,一道耀眼的电弧如雷电般瞬间产生——这是当天活动的科普实验秀环节,来自成都树德中学的网红物理老师、“银角大王”屈川,展示特斯拉线圈放电实验,成为当天点赞度最高的环节。“今天的川观科普日活动互动性很强,将艰涩难懂的科学理念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正是科普的意义。”四川省天文科普学会理事廖凯说。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子午工程二期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锦屏地下实验室……这些重大科技项目都是来自四川。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杨睿智看来,四川不仅是科技大省,更是科普资源大省,做好科普工作,不仅是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媒体的责任,“这次活动设置了很多有意思的环节,把严肃的科学成果通过轻松有趣的方式进行传播,为我们从事科普工作提供了借鉴。”

聚各方力量,为四川科普事业注入新动力

启动仪式上,四川日报全媒体、数字化科普基地与四川科技馆等单位共同组建“1+X”科普联合体,发起“1+X”科普活动计划。四川科技馆是全省最大的科普教育基地,该馆副馆长牛小葵表示,希望借助四川日报全媒体的平台优势,为公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普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院校教师、专家学者和科普爱好者们加入到科普队伍中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发展共赢,为四川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首批10名“既懂科学,又会科普”的顾问团成员正式亮相。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范宣梅就是其中之一,“我是从事地震地质灾害研究的,做好这方面的科普工作,可以有效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她说,作为顾问,今后会更多参与科普活动,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

“今天的启动仪式只是开了个头,我们希望今后更多和大家见面,带公众走进我们的核动力科技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晓翔表示,十分期待川观新闻2024年精心策划的八个方面各项科普活动,希望能和四川日报一起打造更多四川科普品牌,创造更多科普作品,满足人们对多元化科普的需求。

四川雅砻江畔,藏着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它由清华大学与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共建,是我国开展暗物质研究的绝佳场所。活动当天,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科技与数字化部副主任周济芳也来到现场,受川观科普日活动启发,他对科普有了新想法:“以前我们的科普相对来说较难,难处在于一些实验成果难以用眼睛去观测,只能通过电子设备观测,现在我们可以做成动画,或将学生带进地下实验室,请科学家现场实验或讲解,未来的科普会做得更加直观,效果也更好。”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