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1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也称为“六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成功入选。濛溪河遗址为何能从30多个申报项目中胜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作为论坛邀请的点评专家对濛溪河遗址进行了点评。他表示,濛溪河遗址因埋藏环境的原因,保留了丰富的遗存,为研究旧石器时代、尤其是现代人起源和扩散的问题提供了大量新的材料和新的证据。
濛溪河遗址是因为洪水冲垮当地水坝、冲出相关遗存而意外发现。在王幼平看来,往往这种意外发现只是清理一下就不会再过多关注,“但发掘团队的学术目光、科学素养使他们选择了顺藤摸瓜,再加上四川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最终有了丰富的考古新发现以及多学科研究的初步成果。”
这些丰富的新发现,首先是生动展示了一个远古时代古人生产生活的历史场景。“一般旧石器遗址留下的遗物很少,但这个遗址留下了很多的大树,可以让人想象六七万年前的林森木茂。公众对古人的生活不再只靠想象,而是触手可及。”其次,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对象是狩猎采集时代的历史,一般遗址得到的大量遗物往往只是石器和少量动物化石,“但濛溪河遗址除了石器以外,还保留了非常多的植物遗存。以前研究人员只能通过石器上的残留物和微痕来探讨当时的采集情况,而这里大量的植物遗存,比如烧焦的橡果、核桃、桃等等,提供了研究旧石器时代的宝贵新材料。”
王幼平表示,濛溪河遗址的学术影响也是巨大的,“现代文明的基础是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带来的,这个基础就是对资源的广谱利用,以前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材料是两三万年以前。濛溪河遗址发现的动植物遗存以及用火痕迹,把人类对资源的广谱利用提前到了距今六七万年以前,对探索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行为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材料。”
此外,濛溪河遗址还发现了硅化木做的大量石器,也改变了对旧石器传统的认识。“一般认为旧石器时代中国南方主要使用大的砍砸器,而濛溪河遗址有丰富的小石器组合,扩展了对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全面的认识。”不仅如此,学术界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旧石器时代在使用石器之外,可能还有一个竹木时代,也就是竹子和木头也会是远古人类的工具。“濛溪河遗址发现的木头工具,对这些假说和认识是很好的检验。”
最重要的是,六七万年以前,是现代人行为出现的关键时期,也是探索东亚人直系祖先来源的关键时段。王幼平表示,“濛溪河遗址为重新认识早期人类的复杂性和直系祖先来源提供了新的证据。以前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距今六七万年前东亚地区恰恰处在一个气候冷期,这里的本土人类因此大量减少甚至灭绝,但濛溪河遗址的发现证明此时这里人类活动并没有终止。他们数次搬迁至濛溪河畔,在这里狩猎、采集,说明人类族群还很繁荣。”
那这些人群是本土人群还是从西方迁徙过来的外来人群?王幼平表示,从濛溪河遗址出土的石器可以看到,它们全都采用的直接剥片,采用的是本土延续的石核石片技术传统,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石器技术。“从这些情况可以说明,此时本土人群还有很多,看不到外来人群取代本土人群的迹象,对研究现代人出现和扩散提供了新的材料。”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