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张敏
人物名片
肖华,37岁,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冯家岭村党支部副书记、卫子镇归雁工艺品厂(来料加工车间)负责人,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20年主动申请担任卫子镇归雁工艺品厂(来料加工车间)负责人以来,将管理涣散的车间重新带上持续发展之路,并带动300余人居家灵活就业。先后获得“四川省巾帼建功标兵”“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金牌劳务经纪人”等荣誉。
“还要整理点材料出来。”2月7日,记者联系上肖华时,她又来到卫子镇归雁工艺品厂(来料加工车间)(以下简称“车间”)忙碌起来,“大家领了材料,春节也能在家里编篮子、塞棉花挣钱。”
肖华是土生土长的卫子镇人,2020年初主动申请成为车间负责人后,她便一心扑在车间里,将车间从管理涣散发展到红红火火,为留守在家的妇女增收提供“新路子”,为妇女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添“新机会”,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
接下“烫手山芋”
涣散车间变得人人称赞
2019年底,昭化区行政区划调整,原卫子镇“归雁工程”来料加工车间因主要负责人调动,一时间没找到合适的管理人员。再加上技术人员缺乏、人心涣散等问题,该车间一度经营不善,被很多人认为是“烫手山芋”,无人愿意接管。
关键时刻,有工厂工作和自主创业经验的肖华主动请缨,申请接管车间管理工作。
初到车间,人员不足、管理混乱、工人状态懒散、产品合格率低,大家都不相信肖华能盘活车间,见到她时问的最多的是“你们那个厂还没关啊?”“你们车间好久倒闭?”
一切都急需重整旗鼓。肖华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车间做起来,成功“逆袭”。
由于大部分工人都是中老年人,年轻的肖华主动承担起技术员的工作,不会修理机器就自学,打视频请教浙江的技术人员,成天成宿泡在车间里,经常干到凌晨两三点,晚上直接睡在车间里,根本没时间收拾自己。“脸上、指甲缝、头发上都是修机器时糊的机油,碰到熟人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管理涣散,肖华就重新制定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让效益带动工人的积极性。合格率不高,就先自学最流行的款色,然后再培训工人,让每个工人都熟练掌握技术。
改变成果逐渐显现,车间由最初一个不足40平方米的10人小作坊,发展成现在的200平方米的规模化加工车间;以前一个月只能挣400元的工人现在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最高的能挣3000元;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由于品质好,工人手工制作的坐垫、被套、枕套等卖到了意大利、韩国、日本等国家。
如今,老乡们见到肖华问得最多的已经变成了,“你们那还缺人不?”
做靓“归雁经济”
持续做强农村留守妇女就业产业
缝纫、拼接、上花边、上底布……2月4日,临近春节,车间里依然忙碌,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浙江急需的坐垫。
“工作内容不复杂,只要肯干,每个月至少挣2000多元。”坐在缝纫机前,工人王晓琼感慨:“在这儿工作,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娃儿,一举多得。”
通过“企业+车间+留守妇女+村集体经济”的运行模式,昭化区大量留守妇女实现了就近就业,同时兼顾家庭。走在卫子场镇上,以往扎堆闲聊的场景被一个个坐在凳子上赶制手工制品的场景代替。
“有五六十岁的孃孃这辈子第一次挣到工资,特别自豪,说在家里地位都上升了。”每当听到这些话,肖华都由衷地开心,“干这份工作不只是带大家增收,还能增加自信,改变生活状态。”
截至目前,在肖华的带动下,昭化区通过来料加工产业带动全区居家灵活就业人员300余人(其中,脱贫人员46人,3—4级残疾人6人)。共完成订单产品160余万件,发放加工费350万余元,实现人均月创收2000元以上。
“目前挣的只是加工费。”肖华介绍,“归雁工程”是借助东西部协作,积极学习浙江省来料加工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探索实施的创业就业路径。
如何壮大产业,让大家的腰包更鼓?
肖华有自己的打算:不再单纯做来料加工,发展成品制作,靠自己拓展本地销售渠道,将事业做大,带动更多人增收。“浙江帮了我们这么多,我们也要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
好消息是,目前,车间上游的浙江总厂已经将在中国西部(广元)绿色家居产业城新建家居公司,建成后可带动更多村镇开展居家灵活就业,让更多居家留守妇女、中老年人甚至残疾人既挣钱又顾家。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