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郑志浩
2月26日晚间,国内首部文生视频AI(人工智能)动画片《千秋诗颂》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从美术设计到动效生成,再到后期成片,该片均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技术)辅助制作。
继2月中旬OpenAI推出又一重磅软件Sora(一款文字生成短视频的AI软件)引发热议之后,在动画行业里的应用正在提速。如何看待目前AI在动画领域的应用现状?动画人要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记者采访到行业内相关专家,对这一热点话题予以解读。
看现状:
技术大厂“秀肌肉”,正从实验室样品迈向工业化探索
动画片《千秋诗颂》聚焦语文教材中的200多首诗词,运用AI技术,将诗词制作为水墨国风动画。首批推出的《春夜喜雨》《咏鹅》等6集动画片,围绕骆宾王、高适等唐代诗人的人生经历与诗词创作故事展开,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的文生视频大模型“书生·筑梦”提供技术支持。
根据动画制作方透露的信息,AI大模型是通过“中国风”“唐朝”“中年”“清秀”“男性”等关键词概念生成人物形象。“从目前流出的视频素材观察,明显可以看出背景和人物形象上采用了AI的辅助制作。”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动画教研室主任刘琥在观看该片后认为,整体成片更偏探索性质,利用AI大模型的能力,在制作效率上会比传统流程高出不少,节省了动画人物美术设计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不过由于目前国内技术水平的代差,在作画精细度和画面流畅程度上还有待提高。”
“从目前处于领先水平的Sora来看,其发布的官方宣传短片中也有可讨论的微妙之处。”刘琥解释,在Sora生成的“一位行走在东京街道上的时尚女性”视频中可以看出,AI也有“投机取巧”的地方,片中人物选用的风衣可以避免刻画普通衣服上的褶皱,墨镜遮挡住了人物眼球,画面的复杂程度有所减少,这些小细节也降低了AI生成视频的难度。
刘琥表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AI工具,目前他们主动释放出的成片更偏“秀肌肉”性质,多是根据自身大模型的特点来定制能充分展现自己技术能力的产品,处于实验室探索产品向工业化流程大规模应用的“前夜”。
知名动画剧集《中国奇谭》第八话《玉兔》篇的导演徐宁也认为,目前的AI能力偏重于探索性质。
“相比于文字直接到动画产品的‘一锤子买卖’,我们更期待AI能在不同的工序和环节上,有针对性地辅助创作者。”徐宁解释,动画产品的诞生包括从选题、剧本、分镜、建模等各个环节,目前的AI大模型制作方在宣传上强调自己能一键出品动画产品,但如何精确控制AI,以完全满足导演想要的效果,还是一个“黑箱”,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作为从业者,更期待AI在具体每个动画细分环节的辅助创作潜力。”
看趋势:
AI从工具身份到助手身份,创作者的个人审美更被强调
从OpenAI推出聊天机器人ChatGPT处理文生文、文生图,到再推出更为复杂的文生视频软件Sora,中间只相隔了一年多的时间,侧面也体现出AI的应用能力在加速。
“按照这个速度来预测的话,其实AI很可能从工具层面,加速转向应用动画各领域的助手层面。”成都市动漫游戏协会漫画专委会主任樊志鹏认为,去年的众多AI应用大多处于工具层面,类似侦探的放大镜,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而文生视频领域的应用,给了从业者更多的想象空间,AI工具有望转型成为类似大侦探福尔摩斯身旁的助手华生一样的身份,深度参与到动画制作的前端和后端各个流程当中。
当AI在概念设计、编剧、作画等多方面初步展现出效率优势的时候,在未来的动画产业链中,创作者要如何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和作用?受访者都给出了“审美”这一回答。
“人要发挥的作用,是让观众看到的产品‘趋异化’,而不是‘趋同化’。”刘琥解释,目前观察到的AI大模型,大多是仿照比较流行的、经济效益得到市场验证的作品风格进行制作,这样的趋势下,其制作能力不断迭代的同时,生成产品的风格也可能会固化。对于带有艺术性质、强调百花齐放的动画市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趋势。“艺术作品强调独创性,独创性来自创作的灵感与审美,这应该是我们在教育端和产业端都需要注重的一个关键问题。”
樊志鹏也提出,在高效率的AI工具不断面世的情况下,应当从入门阶段就加强对从业者审美层面的教育。“现在有很多人可能陷入所谓的AI焦虑当中,对新技术带来的冲击有所担忧。我们在近期与业内人士的交流中,也发现大家的共识在于更加强调创作者的个人审美,对美学的理解应该是人的优势所在,也应该是未来人与AI合作的一个立足点。”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