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阚莹莹 摄影报道
3月初,几场春雨后,位于川西平原西部的眉山市丹棱县尚未升温。但这一丝凉意丝毫不影响这个四川晚熟柑橘主产县的热度——全县3万多亩耙耙柑进入销售旺季,县里的各大主干道上,运输耙耙柑的货车往来不停。
在丹棱县曾有这样一句话: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巴掌大的地都能种上一棵橘子树。
但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自2022年以来,全省推进低产低效经果地改造,丹棱县3507亩低产低效果园变成了粮田。从种果到种粮,这笔“经济账”如何算?春耕之前,记者行走在丹棱县田间地头,试图找到答案。
为啥变?
低产低效的柑橘林,已经没有多少收益
3月初,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外,1000多亩油菜田即将迎来盛花期。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果园。
在丹棱,成片的油菜田过去并不常见。这背后是一笔“经济账”:过去,种上一亩晚熟柑橘,平均亩产能达到5000斤,每亩年产值动辄两万元以上。这个数字,远高于粮油作物。
但这个情况,在过去几年迎来了巨变:随着全省乃至全国产能扩张,丹棱等主产区的晚熟柑橘地头价从七八年前的8元/斤跌至去年2元/斤,进入了保本、微利的时代。于是,一场关于种果还是种粮的讨论,在川内不少晚熟柑橘产区悄然展开。
面对这一情况,丹棱县在2022年前后启动了种植结构调整,优先引导流转合同到期的低产低效果园改成粮田或粮经统筹试验示范田。在此背景下,雄义村上千亩流转合同到期的低产低效柑橘林被纳入首批试点范围。
“这片柑橘林地势低洼,每到夏季就容易淹水。而且由于土质原因,这里柑子的口感也不好,价格只有其他地方的三分之一。”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杰说。
2022年,丹棱县政府授权县国有企业丹棱县丹穗种养循环有限公司从农户手中流转这片低产低效林,改造成粮油园区。流转费为每年1200元/亩。
“早改早好。”这是雄义村村民华文军的态度。“一亩地投入成本就得七八千元乃至上万元,还不如流转去种粮收益来得稳当。”华文军说,随着种粮补贴、油菜扩种补贴的逐年增加,当地种植粮油的净收益已经不亚于种植晚熟柑橘。
类似的情况和类似的想法,让2022年以来丹棱县完成低产低效经果地改种粮油作物改造3507亩。如今,这些田块全部变成了粮油作物种植基地。
咋种好?
解决后顾之忧,让种粮有效益
清理低产低效的柑橘林只是第一步,还要让清理出来的耕地用好管好。
在丹棱县,这个问题已经提前做好了“预习”。思路就是做好前期各项规划,解决种粮后顾之忧。
“丹棱县外来水源少,一条安溪河,是全县主要的灌溉水源。”周杰介绍,而整个丹棱县规划改造的低产低效经果地,几乎全部在安溪河流域。连线成片的同时,也方便灌溉。
2月26日,安溪河畔,丹棱县张场镇金峡村高标准农田正在建设,这片高标准农田多年前也是一片低产低效柑橘林。
腾退后找得到业主吗?这个问题一度让金峡村党总支书记张永丹很发愁。但思路很快被打开,“种粮效益就靠节本增效。改造出来的耕地,要规模连片、能排能灌、方便机械作业,才能解决谁来种的问题。”张永丹说。
在金峡村,种粮大户方聪流转了680亩改造后的土地。“以前人工作业,一年成本在80万元左右,要花上一万个工时。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种粮采取‘机械+人工’方式,几乎可以节约一半投入。”
雄义村思路不同。由于当地距离丹棱县城和洪雅县城都仅有十多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当地利用改造后的土地建设“桔香稻田”农商文旅综合体,打造集粮油生产、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多元发展的农旅融合新业态。“‘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经营模式,让农户实现‘土地流转+分红+务工+庭院经济’的多重收入,人均年收入达4.64万元。”周杰介绍。
新一季的春耕将至,油菜花陆续盛开。在综合体附近,华文军把自家小院改造成了农家乐。“算一算账,比种柑橘效益高了不少。”华文军期待着盛花期,那时将迎来每年的最大客流量。
在金峡村,按照方聪的计划,赶上春耕之前,今年流转的土地将全部改造成高标准农田。“规模上去了,效益更明显。”
根据丹棱县的规划,今年还要改造流转到期的低产低效果园1500亩。
记者手记
在去丹棱县之前,我心中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在这样一个农民致富靠柑橘的地方,有谁愿意不种柑橘改种粮?
但一路走来,我感受到了产业发展背后的逻辑。
前几年,晚熟柑橘行情不错,丹棱县农村家家户户基本都种了不少。这几年,随着面积增大,产量增长,行情下跌,再加上人工成本增高,一些柑橘林自然也失管失效。
反观种粮。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旅融合模式的成熟,种粮成本更低,效益反而体现了出来。
因此,低产低效果园变“粮田”,还是那句话:让农民能赚钱。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