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95后田保姆”,为何愿意让400多亩土地全种粮?

发布时间:2024-03-07 18:17:55

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徐浩煊

“有了这个,明天去油菜地撒化肥我就穿着皮鞋去。”3月4日,王孟华正在调试刚刚到货的农用无人机。

1998年出生的德阳中江县人王孟华,是中江县愉辰家庭农场和中江县华盟农业公司法人,主要从事土地流转和土地代管服务。今年开春,王孟华又新增流转土地50多亩。目前,王孟华流转的土地已经达到400多亩,而且计划大春全部种粮。

随着四川和全国粮食产量稳步增加,粮价也保持平稳态势。王孟华选择扩种粮食的动力是什么?

底气:政策惠农,每年节约种地人力成本12万元

“政策越来越实惠。”调试完无人机,王孟华开始整理本次农机农具采购的发票。他打算,近期就向当地相关部门申领农用无人机购置补贴。

这对王孟华而言并不陌生——2021年8月,他大学毕业返乡创业时,四川省级正好宣布将农用无人机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综合测算,省市县三级补贴力度累计后,接近购置费用的一半。在此之前,农业农村厅在德阳发布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方案,明确对省市县三级家庭农场创建成功者予以酌情补助。

因此,王孟华口中的“政策”,首先便是农机补贴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补贴。这也让他解决了创业初期面临的“钱从哪来”难题。

指着自家机房里的20多台农机农具,王孟华说:创业三年来,自己先后投入农机购置费用等投资中,来自政策奖补占了一半,极大地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他举例说,去年自家修建的农机房和农资仓库花了20万元,而省级家庭农场培育金就达10万元。

这些惠农政策,让王孟华不仅能够从容储备化肥、种子等农资,也实现了农作物播栽、管理和收获的全程机械化。而光是后者一项,就让他所流转田块每亩每年减少人力成本300元左右。换言之,他流转的400多亩土地每年能节约开支12万元。

“成本一下降,我们种粮利润空间就出来了。有了利润,我们肯定愿意种。”王孟华表示,借助好政策带来的耕作全过程机械化,让自己有了低成本的优势。而这,就是自己扩种粮食的底气来源之一。

动力:政策红包激发种粮积极性

王孟华解释,农机购置补贴及省级家庭农场培育补助金只是“之一”,是因为种粮还会有更多的政策红包。

“今年种粮补贴标准和农资补贴标准比去年高,但这个要根据你的实际种植面积发放。”采访间隙,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给王孟华打来了电话。工作人员带来的喜讯是:今年,种粮大户省级补贴标准有所增加;作为全省产粮第一大县,中江被纳入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政策试点县。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农业农村厅的证实。近年来,为了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四川逐步提高种粮大户省级财政补贴标准,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鼓励各地按照“谁复垦、奖补谁”的思路发放撂荒地复垦复耕种粮补贴等。

以王孟华感受最明显的种粮大户升级补贴为例,2022年,该项补贴为全省统一标准80元/亩。2023年,补贴方式改为成都平原区、丘陵山地高原区两类区域执行,补助标准分别为90元/亩和100元/亩。而今年,考虑到丘区种粮成本高等因素,又将成都平原区、丘陵山地高原区补助标准分别提升至100元/亩和150元/亩。

由于中江县地处丘区,王孟华的400多亩流转土地(托管地块不纳入种粮大户种植统计范围)种粮就可领取补贴6万多元。同时,根据目前大春农资上涨幅度,中江县初步厘定当地农资动态补贴标准为16元/亩,王孟华可拿到6000多元补贴。

如果算上全程机械化所节约的成本,靠着政策红利,他种植400多亩粮食今年已有了约20万元保障性收入,“你说,政策这么好,我扩种不应该么?”王孟华反问记者。

记者手记

稳政策就是稳粮食

文/王成栋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策变了卦。”

“价格高、产量高,都跟不上政策好。”

这是在中江县采访期间,记者偶然听到的几位种粮大户与家庭农场主编的顺口溜。大家拿着刚刚印发的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说,无论是粮食播种扩面增产的口号喊得多响亮,都赶不上红头文件明确的奖补政策“干条条”。还有像王孟华这样的“新农人”,更是把过去四年的省委一号文件中的“干货”都做了标记,反复阅读并认真比较、揣摩其间的变化。

为什么会这样?王孟华说,粮食要不要多种,是政策释放的信号放大叠加后的结果。大家愿意研究、比较种粮大户补贴等高含“金”量政策,就是在分析研判背后的导向和用意。

“所以说,政策稳了,我们的种粮意愿就高了,播种面积和产量也就基本稳了。”王孟华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