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务要闻

浏阳白沙古镇剃头匠 一挥一剪,一辈子

发布时间:2024-03-11 19:28:5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陆晞

沿着麻石 铺就的小巷 往前走 , 在临近拐弯处,四扇老木门在春寒料峭中半掩半开着, 陈旧的木刻板上留 着 墨印 ,进门是一面 方正宽大的 木框镜, 造型古朴的 老木椅脱落了色迹, 桌上 静 置着一个光彩褪去的 工具 箱 ,满是剃头的活计 ,这就是剃头匠 廖光宗的小店,位于浏阳市大围山白沙古镇。

“ 吱呀吱呀”, 早上7点多,71岁的廖光宗又开始 支棱起新一天的行当,他的 身高不到1.6米,左脚因小时候腿脚筋挛,导致走路一瘸一拐,这是他从事剃头行业的第55个年头。

慢工才能出细活

廖光宗 幼年家境贫寒, 16岁的他便扛起了 守家的重任,兴许是过早的社会历练,虽 然腿脚不便 ,他却有 一腔热情 。看到剃头匠人挥舞剃刀游走大街小巷, 廖光宗 也萌生出 了 学艺的想法,于是 一头 扎了进去,修面 、 剃头,什么都要求个知根知底,因此他也会时常感叹现在的 理发店 花样 太 多,不像以前纯粹。

刚开始学 拜师,从端热水开始,刮脸、采耳、修鼻毛,最后才到剃头,师傅理发的时候, 廖光宗 总要往旁一凑,木桩似的看完剃头的全过程,再默默退下一步步演练,不久之后,磨刀,刮脸,剃头,他样样都精。“剃头首先要练手,师傅让我从小臂和上臂锻炼起,后来把手肘固定住,慢慢活动手腕,让右手像鱼一样自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剃头首当要稳,当时还是孩子的 廖光宗 认真对待每一次给别人剃头 ,一寸一寸,慢慢地做,细细琢磨 。

“剃头就像 学写字 , 刚开始只能 用铅笔, 慢慢才能 用水笔, 再熟练才能用 毛笔, 只能 慢慢来 。 ”就这样,慢慢的, 廖光宗 一干就 是55年 年。

一剪子,一辈 子

剃头时, 廖光宗 不多说话,来人了就请凳上坐,剃刀一挥就开剪,身心都专注在刀刃上 ,仿佛是一个神圣的仪式 。 不像现在有太多的繁文缛节与所谓的会员服务,他只做一件事,剃头。

白沙 古镇上的人大多都认识 廖光宗 ,最常说的是他有一把好手艺,更有一身好品行。熟客经常登门造访,也不多说,只刚进门, 廖光宗 便心里有数,他让熟客坐下,盛满一盆温水,请熟客低头, 廖光宗 撩起温水把头发缓缓浇湿,再 帮客人 抓挠头皮。单手慢挠、双手快搓的力道不同,但轻重缓慢尽随人意,后用毛巾擦干,取出剪刀简单修剪几下,再改用剃头刀,左手轻轻按头,右手拿刀轻轻下刮,随着“嗤嗤嗤嗤”的声响,刮刀所及之处,须毛纷纷落下,连眼皮、耳背上的绒毛也都要面面俱到 ,仿佛打造“工艺品”一样精心雕琢。这 一套流程下来差不多要40分钟, 廖光宗只收 15元。本身腿脚不便,再加上年岁已高,身高又不够,40分钟 下来,廖光宗胳膊胀痛、腿也生疼 。他说,“ 老主顾们 喜欢我的手艺,我很高兴,只要 他们需要 ,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 这个行当就是讲究个细,要用心,学好学精是很难的 ”,在 廖光宗 看来,手握剃刀的日子在他生命中弥足珍贵,填补着他 身体的残缺 , 也帮他养活了一个家庭,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

没事的时候, 廖光宗 爱坐在木椅上 看着古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发呆 , 从一双儿女出生,到他们上学成家,直到去年,不到40岁的儿媳妇因为白血病去世,留下年幼的孙子和孙女,从背着工具箱每天一瘸一拐走十几里山路挨家挨户上门剃头,到小店被洪水冲毁、重建,从最开始的每剃一个头2毛5分钱到现在的15元钱,这个弱小又残缺的身体承受了太多的 孤寂难熬 , 但客人们的呼唤 就 像号角, 总能将他从回忆中 抽离出来,给予他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剃头咯!”“就来”,耳畔熟悉的剃刀声交织作响。一把木椅,一手工具箱,一挥一剪就是一辈子。

老手艺不能被忘掉

“以前剃头 发生意很好 ,现在 大不如从前了 , 好多老人家都往‘那边 ’ 走了。 ” 廖光宗 摘下帽子,摸了摸花白的头发 ,也不多叹营生的萧条, 也不多说老友的故事和自己的辛酸 。

手上捧的老手艺 渐渐走向寂寥 。 廖光宗说从前也带过几个学徒,但徒弟们嫌赚钱不来,都不干了,现在他也不教了。“这门手艺学起来花费时间长,要学好,出师的话就得3年。现在年轻人都想要速成,3个月就要出师。”说这些话时,廖光宗的神情透着忧伤。

“我喜欢帮人剃头,剃头的时候 心里很安静,所以烦心的事也都烟消云外了。 ” 廖光宗 见不得老手艺被冷落,他爱剃头,很纯粹,动之以情的那种。

任何年代,纷繁复杂中总有朴实无华。终有一天,这些与时代显得“格格不入”的老匠人们,会默默地将老胡同、老讲究、老手艺装进陈旧的行囊,但是他们留下来的精神终将成为一个时代不可磨灭的记忆与情怀。

来源:新湖南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