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人物名片
汪运全,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街道下大街社区党委委员、社区楼院服务中心主任。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四川省助人为乐好人、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先进个人等荣誉,被邻居们亲切地称为“管家老汪”。
“管家”老汪,71岁仍在辖区骑车巡逻
“助人为乐”是汪运全的微信名,也是他做了一辈子的“事业”。
20年前,汪运全在当地一家企业当经理,对街坊邻里的事情热心,成为了社区居委会委员。“这一干,连任四届,大家伙对我也挺认可。”
下大街社区属于旧城改造区域,老旧小区的管理问题一直是社区的难点。2013年,社区专门成立了楼院服务中心,并把小区管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到了汪运全手上。
地质灾害监测、安全巡逻,汪运全几乎把一天的时间都花在社区事务上。每天早上5点,汪运全准时起床,要先去社区周围巡逻,观察山体、排查房屋沟渠险情和森林火灾隐患。这一趟就要一个多小时,巡逻完才回家吃早饭。早饭过后,汪运全又骑上自行车在社区内巡逻,查看楼栋环境卫生、排解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这样的巡逻每天至少三轮,恶劣天气的时候频次更多。
汪运全的热心肠,居民们都看在眼里,时间久了,他成了大家心里的“大管家”,大家也习惯了“有事找老汪”。
“管道漏水了,自来水管爆了,化粪池堵塞了,灯泡不亮了,都要第一时间到现场。”常年无休的工作,对于71岁的老汪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要身体允许就要一直干下去,发挥余热,这是一种乐趣。”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汪运全,在一件件小事中温暖社区群众,传递志愿服务的榜样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老汪有了工作室
一心扑在社区里,家人难免埋怨。2012年7月,一场暴雨袭击酒城,汪运全快速组织起由25名青壮年组成的抗洪抢险小分队,开展安全大排查,及时转移群众,一干就是好几天。洪水退后,汪运全回到家,自家商店一片狼藉。“面对家人,我很内疚,但我总是用乐观的话语和默默的行动,安慰家人、激励自己。时间长了,家人都默许了,只是让我多注意安全。”
小市街道紧邻沱江,为避免溺水事故发生,2011年街道成立了野泳义务劝导队。汪运全是这支劝导队的队长,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去劝导野泳的青少年儿童、嬉水的成年人及钓鱼人员。
每年暑期的两个月,汪运全差不多要骑近500公里的路程。今年春节后,汪运全自掏3000多元换了辆新自行车,这是他服务社区20年里更换的第7辆自行车。自行车上,立着“老汪工作室志愿服务流动车”的标牌,红底白字很是醒目。
去年,依托下大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汪工作室”正式成立,通过“团队化、项目化、制度化”的运行方式,形成“党员领动、好人带动、志愿驱动、平台互动、群众行动”的志愿服务新模式、新品牌。
在老汪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到了社区服务的队伍中来,他们当中有退伍军人、退休干部、大学毕业生。大家发挥自身所长服务群众,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模式,提供多元化、立体化、个性化高质量服务。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