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新疆丝路文化特展在蓉开幕:于锦绣西域中体验万里同风

发布时间:2024-05-29 15:41:35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也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在这里,东方与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域风”。

5月28日,“锦绣西域 万里同风——新疆丝路文化特展”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幕,不少成都市民前来感受万里之外吹来的“西域风”。

此次特展汇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精美藏品13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78件。

为呈现古老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此次展览以时间为轴,分“丝路雏形”“丝路华章”“丝路梵音”三个单元,将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一帧帧丝绸毛纺织品、一片片珍贵的多民族语言文字简牍文书、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雕塑壁画串联,诉说古老丝绸之路的繁华。

在“丝路雏形”单元,观众可以透过彩陶、青铜器等展品,了解到战国及以前新疆与其他地区的早期文化交流与生产发展情况;“丝路华章”单元以文书、丝织品和生活用品等展出为主,呈现了丝绸之路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的繁盛场景。“丝路梵音”单元通过一件件壁画、经卷,展现了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传播;而尾厅“丝路交融”,则以蜀锦为媒介的丝路文化交流,彰显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在“丝路梵音”单元,策展方还复刻了克孜尔石窟17号窟的原貌,附以代表性佛教故事的临摹图样,生动再现了丝路艺术的恢弘瑰丽。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部执行策展人赵娜介绍,金沙博物馆打造沉浸式观展空间,如展厅内巨幅投影辅以壁画、锦绣纹样,伴随着浓浓的西域风格音乐,观众看展期间犹如移步换景。

顺着时间长河而下,展厅的一件件展品静静诉说着桩桩件件交流交往交融的故事。

在展厅中间,一尊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的蹲跪武士俑(复制件)引起观众围观。该武士俑目大鼻高,头戴高高的弯钩尖顶宽沿大圆帽,显示出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于志勇介绍,这尊蹲跪武士俑很可能是“尖顶塞人”。公元前3世纪以前,塞人主要生活在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一带,以游牧为主,后被大月氏所败,迁徙至今中亚地区,与当地民族逐步融合。铜武士俑的出土,实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

汉唐时期,新疆各地呈现出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兼容的盛况。在展厅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展出板块,无论是从粉黛仪容到丧葬习俗,或是从品类繁多的服饰衣料到文化礼制与等级规约,或是从展出的人俑、木碗、陶罐等物品中,观众都能窥见浓浓的“唐家风雨汉家烟”,体验到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繁荣。

于志勇介绍,新疆是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汇聚之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件件展品,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此次丝路文化特展上,多件展品能引起成都观众共情。其中,唐代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就是代表。该展品于1966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画面中,伏羲和女娲均为彩绘人首蛇身,蛇尾相交。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人物,伏羲和女娲是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和创世神。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就曾有诸多伏羲女娲形象。

能够勾起成都观众想象的还有更多的实物和文献证据。于志勇介绍,唐代诗人张籍曾在《凉州词三首》描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根据文献记载,诗中的“白练”很有可能相当一部分产自蜀地。“而很多人猜测,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产地可能也来自蜀地。”

2012年,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一座西汉时期的墓地中,首次发现完整的提花木织机模型,为世人揭示了“锦官城”中蜀锦织造作坊的缩影。而在2016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就用复原出的提花木织机复制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此次,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以蜀锦为媒,创造性地展示新疆与四川两地间悠久的文化交流。展品陈列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和老官山汉墓的织机模型一起展出,勾连起成都市民对于丝绸之路上蜀锦流传的无限遐想。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