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科创未来丨潜入泸沽湖湖底

发布时间:2024-07-30 18:24:04

四川在线记者 文露敏 韦维

科创未来

科考点位:泸沽湖

科考任务:采集样本和数据,将为深入剖析泸沽湖生物多样性现状、历史情况及未来变化提供参考

下午5点半,泸沽湖女神湾的雨停了。大雨持续了一下午,大多数游客已经败兴而归。

熊勤犁兴奋地钻出越野车。蓄着胡须,黑色加厚潜水服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乍一看,很难将这外表与他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位植物学博士拥有一级潜水教练证,从2019年起,他就开始潜入泸沽湖底,采集水样,记录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

7月17日至19日,成都生物所脆弱区生态功能修复创新团队在泸沽湖进行夏季科考,这是科学技术部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公园研究院项目“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地耦合机制研究”的一部分。

跟随这支队伍,川观科考队“潜”入湖底、浮出湖面,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个川滇交界处的高山湖泊、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熊勤犁在泸沽湖女神湾潜水

下潜,带回水样和数据

穿戴好装备,熊勤犁慢慢步入水中。塑料材质的采样瓶得在岸边先接满水,否则会在湖底被水压压扁。

他的目的地,是距岸边50米左右的一处泉眼。

“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通过土壤和岩石的渗透作用,逐渐汇集到泸沽湖中,是湖水的重要来源。”随熊勤犁的目光望去,崖边的那一汪湖水,颜色更加清透,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线。

来自泉眼的水,更纯净,密度更低,温度也更低。下潜后,熊勤犁利用密度差把目标水样置换进瓶。通过采集这里的水样,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泸沽湖水质的情况。

供游客湖上游玩的一艘艘“猪槽船”拴在岸边。从中穿过,向前,水没过肩膀后,熊勤犁灵活地将身体翻转,面朝上,正好能够看到穿过云层的阳光。这个姿势省力,也方便前进过程中随时观察水面情况。

他重点要防备的,正是游客们喜欢的“水性杨花”。这种学名叫波叶海菜花的植物,夏季刚好开花,雪白透明的花瓣随水飘荡,很是好看。但它的根茎很长,人稍有不慎就会被缠住四肢和身体,给潜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熊勤犁对这种植物很有好感:“它很娇贵,对水质的要求很严苛,同时也能净化水质。”泸沽湖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波叶海菜花就像一枚枚浮标,标注大自然“健康”与否。

游了10分钟,潜点到了。余光看去,崖边的黑色岩石凸起,旁边有一棵造型独特的树。以前,熊勤犁还要通过定位仪确定方位,但经过了上百次下潜,现在他已经可以凭借经验和直觉。

慢慢潜入水中,1米、2米、5米、10米、15米……透过目镜,熊勤犁与天光告别,慢慢适应无边的黑暗。潜水腕表上的数字不停跳动,抵达目标深度,拍摄水下照片和视频,记录水文信息,采集水样,忙碌的水下工作正在展开。

20分钟后,熊勤犁再次出现在水面上。此时,泸沽湖上空,重新布满乌云。

此行,熊勤犁在4处潜点下潜。从潜点带回的水样和数据,将为深入剖析泸沽湖生物多样性现状、历史情况及未来变化提供参考。

记录,听音辨鸟监测鸟类

湖面下的工作告一段落,湖面上的工作还要进行。

早晨6点的泸沽湖,天色未明。眼看没有下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实习员宋伟慧整理好背包,往走婚桥赶去。

走婚桥游览栈道横跨草海湿地,在栈道上可以尽览草海风光。近年来,这里实施“退耕还湿”工程,水域中种植了各种水生植物,环湖边也有一些沼泽洼地与泥地,能够为鸟类提供食物、方便隐匿。

“不同的鸟类在不同季节活动节律不同,夏季的早晨是大多数鸟类的黄金活动期,白天气温升高,它们吃饱了,大多就休息了。”宋伟慧对早起已经习以为常。她见过800多种鸟类,即使是在“鸟人圈”,这个数据也比较可观。

此刻,沉睡的泸沽湖已经被各种鸟叫声唤醒。鸟类鸣声监测是鸟类调查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能够辅助无法用望远镜看到或者看清楚的情况。

“那是灰背伯劳,那是斑胸钩嘴鹛!”长期的训练,已经让宋伟慧能够熟练地“听音辨鸟”。

在她眼里,鸟类的一举一动都很有趣——由近百只白鹭、牛背鹭、中白鹭组成的鸟群降落在低洼处的沼泽里觅食,是“聚众开饭”;几只乌鸦和喜鹊在树上喧嚣,是社交能力强的“鸦科大佬在开会”……

“看,那有一只泸沽湖的明星鸟类——紫水鸡。”忽然,宋伟慧放低了声音。朝她所指的方向望去,一只通体紫蓝色的水鸡穿行在草丛中,身体很是壮实,喙呈鲜艳的红色,羽毛还闪烁着奇妙的金属光泽,对于来来往往的游客,它有些“害羞”,表现得有些“鬼鬼祟祟”。

“如果说紫水鸡是‘社恐’,泸沽湖还有它的‘社牛亲戚’黑水鸡,只要保持合适的安全距离,来往的游客对它们的影响不大。”提起各种鸟类,宋伟慧像介绍朋友那样自然。她观鸟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对于大多数鸟类的分布特点与生活习性十分熟悉。

泸沽湖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和栖息地。“正值夏季,鸟类的数量和种类会比冬季少一些。”宋伟慧透露,这次,科考队已经记录下了80多种鸟类。

除此之外,科考队还要调查泸沽湖的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等情况。“每个季节来一次,一期一会,每次来都会有不同的新发现。”

通过观察这些生灵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生态学家们用科学的手段,破译精密繁杂的生态系统之密码。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但在宋伟慧看来,所见之处,尽是有滋有味。

比起夏天,宋伟慧还更期待冬季。每年冬季,不远万里飞来这里越冬的候鸟多达3万多只,她也有机会见到更多“老朋友”。

巡湖,发现“管涌”保护生态环境

在岸上时,熊勤犁总是踩着一双黑色洞洞鞋。这种鞋子能够快速散热、方便涉水,是科考的好选择。“我穿着它登上过珠峰二号营地!”他的语速总是很快,感情充沛。

这位青年学者的思绪转换得也快。他总是在前往科考点位的路上突然组织科学知识“快问快答”,也会不厌其烦地把别人口中的“氧气瓶”纠正为更准确的“气瓶”。

随性和较真,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

宋伟慧也有类似的反差——走路慢慢的,说话柔柔的,下一秒鸟影掠过,却会忽然举起望远镜,兴奋地学喜鹊的叫声,“皮卡皮卡!”

他们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起坐在办公室,更愿意一直在路上。尽管泸沽湖的风景已经看遍,但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感,仍然吸引着他们一次次来到这里。

熊勤犁把自己的工作归纳为“发现管涌”。管涌,是指水流通过土壤中的孔隙或裂缝,形成类似管道的水流通道,导致土壤颗粒被带走,形成空洞。当空洞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堤坝就会发生坍塌,形成决堤。

风平浪静之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熊勤犁看来,生态环境也是如此。水土流失等明面上的问题,可以及早发现解决,而“管涌”类的生态问题,更需要“潜入水下”,查看细节。“比如,退耕还林时种植的人工林,看上去绿油油的,但细看,缺乏林下植物,鲜见土壤动物,这就说明林下生态系统已经发生退化。”

作为“高原明珠”,泸沽湖旅游业发展迅速,当地的生态保护工作一直在大力推进。在这里进行了14年科考的熊勤犁注意到,泸沽湖的生态环境在宏观层面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他也有一些担忧。比如,鳙鱼、鲤鱼、草鱼等外来物种增多,导致湖内原有的厚唇裂腹鱼、宁蒗裂腹鱼等大量减少,同时,湿地水环境恶化,水体富营养程度也有所增加。

宋伟慧也发现,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湖边女神峰上的常年积雪正逐渐减少,当地的金雕在裸露的山岩上筑巢,赶走了原本栖息在那里的猕猴。猕猴的活动范围往山下扩散,抢走游客东西的事件又时有发生。同时,猕猴活动范围的下移,还会影响到原本在山下生活的其它野生动物。“自然界各要素之间关系复杂而微妙,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环接一环。保护生态环境,到最后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世代生活在泸沽湖边的摩梭人,在山水的浸润下,敬畏自然,相信“万物有灵”。熊勤犁欣赏这样的文化。他已经将泸沽湖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园,为了人和自然更和谐地共处,他持续呼吁,要制定长期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旅游带来的挑战,完善水资源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水质保护,同时,加强摩梭人文化遗产保护从而引导生态文明建设等。

夏日的泸沽湖,时晴时雨。科考也不像人们想象那样,只有浪漫和惬意。比如,潜入水下就会面临很多未知的危险。

“但总要有人来做这些事。”刚上岸时,缺氧使熊勤犁的反应有些慢半拍,但他语气坚决。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