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四川资讯

四川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 筑牢文化根基 涵育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4-12-18 17:15:52

四川在线记者 江芸涵 钟帆

冬日里的大学校园,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为校园增添暖意和亮色。

西南财经大学组织青年(海归)教师30余人赴遵义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勇担教育强国使命”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四川师范大学自主编创的全国首部羌文化题材舞蹈诗剧《走祥云》在成都首演;在成都体育学院,各学院特色文化墙云展播如火如荼进行中。

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关键职能,也是引领和支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四川高校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多措并举筑牢文化根基,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不断开拓文化育人的新生态、新渠道、新格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丰富文化育人内容 打造校园文化生态

12月12日晚,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大楼演播厅,中外学生载歌载舞,以“留学西南·起航石大”为主题的2025国际文化嘉年华上演。这场嘉年华将不同国家、地域的艺术元素巧妙融合在一个舞台,表达了师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相似的场景在四川还有很多。四川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有机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无美育不川师”,已成为四川师范大学的一种文化传统。川师大持续推进美育全面融入学校“十四五”校园文化专项规划、“文化荣校”工程和“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主办“从田野到舞台”民歌音乐会等大型文艺活动10余次,举办“尚美杯”艺术展演、“青小狮”音乐节、社团文化节、迎新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每年受益学生达3万余人次;戏曲社、书法协会、汉服协会等传统文化社团更加活跃,校艺术团合唱团、国标舞队等9个队伍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50余项,《心有所蜀》原创舞蹈作品荟萃亮相国家大剧院。

聚焦人文素养,延展教育空间。从2019年建成首个“一站式”学生社区临溪书院以来,西南石油大学探索书院式、院落式、开放式、微特色四类建设范式,着力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这些“一站式”学生社区深化文化浸润,打造特色鲜明的楼宇文化,举办多样文化活动,既有理论研学、实践体验、交流研讨等主题活动,又有科技竞赛、艺术展演、劳动实践等文化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文化的浸润中成长成才。

注重实践育人,打造品牌活动。吉利学院根据学科和专业特色,创新开设了《梦想讲坛》《匠心讲坛》等八大品牌讲坛,邀请专家学者、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等与同学们分享个人成长故事和行业发展资讯。在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学术文化精品“锦江大讲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品“东坡文化基地”、课堂文化精品“课堂教学质量月活动”、文化交流精品“国际交流活动月”等特色项目,成为校园文化育人的优秀案例。

红色文化凝心铸魂 传统文化启智润心

11月,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分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自发编排的红色话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面向分党校480余名学员开展演出。“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品格,努力学好学科专业知识,践行好科技报国的学科使命与担当。”主创人员陈叶欣瑜说。

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四川高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更加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电子科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深度挖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文化内蕴的思政育人元素、资源、载体和路径,打造理论宣讲、诗歌话剧、实践研学、网络阵地于一体的学科文化育人体系。学院组建全校首个院级大学生红色文化原创剧社,先后创作10余个诗歌话剧,面向上万人次展演。

四川轻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为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通过微党课、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制作红色微电影等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学院与中共自贡市委党校等合作开展红色文化研究、开发课程案例、培养思政队伍,挖掘并用好吴玉章、卢德铭、江竹筠、邓萍等本土红色资源以及自贡井盐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案例库。

近年来,四川高校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专业、融入教育教学。四川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将“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区域历史与边疆学”作为重点建设学科群,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与传承”、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中药”等学科群,作为首批省级一流学科立项重点建设。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听作品创作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阐释。西华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师生创作《竹板三响》《烟火华年》等作品,讲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故事;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师生创作《古国汉字演变史》等作品,讲好传播交流中华文化的故事。

营造文化育人环境 创新文化传播载体

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近1000米长的景观水道两侧,坐落着72幅日历造型的雕塑作品,这是该校的历史文化长廊。每年新生入学,都要到这条长廊来上一堂生动的校史课,在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中,感受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辉煌的发展历史。

优化校园环境,使校园中每处景观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都承载起文化价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今年秋季新学期,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新建成的校史馆迎来了首批参观者——部分新入校的师生。校史馆通过图文展墙、实物文献展陈、主题浮雕、多媒体交互、视频等形式,全面真实地再现了学校建校近60年来风雨兼程、不断前行的轨迹和师生逐梦蓝天、拼搏奋进的历程。参观的师生感叹,在这里可以凝望成航人的精神之根,感受成航的岁月峥嵘,展望成航的璀璨新章。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是全国高校首个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博物馆。这里不仅收藏展示了中国古代体育精品文物3000余件套,也是集展示、教学、科研、交流四大功能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实践平台。

2020年以来,博物馆先后与四川博物院、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等签订合作协议,打造“馆校合作、实践育人”平台,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志愿服务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全面提升文博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能力。

强化数字赋能,构建智慧育人体系,成为高校创新文化传播的新抓手。西南财经大学利用AR、VR、XR等虚拟现实技术,研发“四渡赤水”“彝海结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红军长征在四川”系列虚拟仿真体验教学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西华易班”数字平台引入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和场景,更加生动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说。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