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唐浩源
《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一部四川本土出品的新动画电影,在春节票房上再续辉煌,取得“一路领先”的巨大成功。《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独特的中国古典神话故事为蓝本,通过现代动画技术与创新叙事手法,重新解构诠释哪吒这一经典形象,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情感的观影盛宴。
《哪吒之魔童闹海》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续集,如何在延续前作精神的同时,又能在人物塑造、动画视效、情感价值等方面实现自我超越?《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仅给出一份观众满意的答卷,更在多个层面打破传统续集的局限,成为国产动画史上的又一次创作瓶颈的突破。
人物塑造:传统人物与现代演绎的协调统一
导演饺子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人物塑造上,展现了不输前作的极高艺术水准。其中,以哪吒这一角色的塑造尤为突出,他的人物性格得到极大的成长空间,他的身份既不是传统故事里的叛逆少年,也不是前作被叫妖怪而勃然大怒的魔童,而是一个具有复杂情感和内心挣扎的英雄形象。
电影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哪吒的成长过程,从一个借力敖丙隐瞒身份,立志成仙摒弃处境的少年,到与更庞大权力体系的对抗,哪吒不再只是单纯反抗宿命,而是在更复杂的世界中寻找位置,直面更大的规则与权威,在反抗与守护之间寻找身份的平衡与自处。这种成长,不是简单的“逆天改命”,而是对“为何而生”“为何而战”“为何而死”有了更深层次的自我理解。
“眼底江山皆净域,毫端兰竹见灵魂。”这句诗的意思是,通过作者笔下的描绘,能够展现出万事万物的灵魂。电影通过镜头的拍摄,也有类似的视听语言效果。
正是在前作的基础上,《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其他角色,通过本作的继续演绎,愈加丰富饱满,例如勇毅而慈爱的李靖、温柔而坚强的殷夫人、努力而不得的申公豹等角色,都被赋予丰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挫折境遇。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冲突构成电影的核心情节,推动故事继续向前发展。通过这些立体的人物形象,电影成功地将传统故事中的老角色进行现代化再诠释,使其更贴近当代观众的情感认知与视听体验。
动画视效:科学技术与东方美学的完美结合
在动画特效方面,《哪吒之魔童闹海》代表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极高水准。电影运用先进的3D动画技术,结合中国的传统美学元素,创造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神话世界。
在想象力上,哪吒在登仙路的3次试炼中,各式各样的战斗画面,奇思妙想的动作招式,憨态可掬的妖精形象,都让观众直呼过瘾,也为后续剧情的翻转埋下层层伏笔;在美学塑造上,为塑造莲藕肉身,村民们挽起裤脚拉起袖子,在漫开荷花与荷叶的湖中荡漾,将莲藕放入随身携带的框中,画面呈现舒坦清净的东方美学气息,视效上充满丰收欢快的喜悦之情,也暗含对哪吒与敖丙复活的深深期待。
更值得肯定的是,电影中的特效不仅为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为服务于电影的叙述与情感的表达。例如,被镇压在东海龙族的妖族,身上存在大量细节,裸露的皮肤有多处创伤、腰间缠着战利品、束缚的铁链存在铁锈,相比之下,身着绣金白袍的捕妖队,却是雍容华贵仪表不凡。但是在大结局中,破开这种华美的“袍子”,观众所看到的是树人形态与鹤鹿本体,这正是对仙魔身份的绝佳讽刺:“您不也是妖?”这种将科学技术与东方美学结合的创作手法,使《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动画特效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创作价值:神话故事与现代文化的自信展现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情感价值在于对深化神话故事的现代诠释,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展现。它不再是一个流水线的简单动画产品,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创新性传承。通过对哪吒这一经典形象的重新塑造,电影传递了关于命运、家庭和自我认同等现代的价值观念,使这一古老的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尤其在家庭上,使“合家欢电影”的深层含义与价值取向更上一层楼。哪吒与李靖、殷夫人一家,父母只想被世人视为“魔”的孩子健康长大,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真实快乐地做自己;“灵珠”载体敖丙却始终背负龙族复兴的希望,差点在第一部电影结尾选择屠戮生灵,最终父亲敖光承认,该把人生道路的主导权,交还给年轻人;努力而不得的申公豹,面对“人心的成见始终是一座大山”,对“十二金仙”的位置望而不得,却始终是父亲眼里的骄傲,弟弟练功追逐的目标。
《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一部将人物塑造、动画特效和创作价值融为一体的优秀动画电影。不仅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上的盛宴,更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中国动画电影的高度价值共鸣。有的人在其中看到少年的英姿飒爽,有的人看到父母的养育劳苦,有的人看到职场的辛酸不易。其实,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位位能承载故事主题与个人精神的哪吒、殷夫人、申公豹等角色,通过生动形象的内容、性格鲜明的人物、质朴真挚的情感,巧妙地与荧幕前的你我共鸣。
来源:四川在线
主办: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版权所有